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寅昆仲游千尺雪及邓尉探梅轶事

(2019-04-09 22:30:35)
标签:

文化

红楼梦研究

分类: 我读《红楼梦》

曹寅昆仲游千尺雪及邓尉探梅轶事

臧寿源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春,曹寅(16581712)、曹宣1662—1708)昆仲公暇之余,专程来苏偕友人游览千尺雪及邓尉探梅,且有诗词吟咏。不过曹寅昆仲与友人们来苏雅集赏春逸事,却未见载入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史事稽年”中“康熙三十九年”条。

     曹宣,亦名曹荃(字子猷,号筠石、芷园),曹宣亦有文才,精于绘画,其《洗桐图》为人称道,甚至有“桐君”之称,曹寅曾言“子猷画梅,家藏无一幅”;传世有曹荃序注《四言史征》,《四库全书总目》:“《四言史证》十二卷(历代帝王各以四言韵括其始末,起于盘古,终于有明),内府藏本,国朝葛震撰。即葛氏《诗史》,曹荃为之注释,改题此名也。”曹宣能诗,惜无诗集流传。

    曹宣也是康熙皇帝的近随亲信,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八年正月至三月第二次南巡期间,曹宣奉命随行。康熙二十九年,诏天下名工绘制《康熙南巡图》,曹宣被指派为南巡图监画。曹宣多次随康熙帝出行或出征,如康熙二十八年八月至九月,康熙巡视塞外,曹宣充随行;康熙三十五年,曹宣还随从康熙帝出征噶尔丹,可见皇帝对他的信赖程度。

    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抵金陵驻跸江宁织造署行宫,曹寅接驾,当他奉母孙氏朝谒,康熙帝见了喜称:“此吾家老人也!”因孙氏曾入宫为幼年康熙保母,故康熙帝才有此言。当时庭前萱草花正盛,康熙便手书“萱瑞堂”赐曹家。此次南巡,曹宣有没有随行?未见著录。但同年八月,康熙帝令曹宣钦差两淮,友人阎若璩有《赠子猷》诗:

骨肉谁兼笔墨欢,[令兄子清织造有“恭惟骨肉爱,永奉笔墨欢”之句]羡君兄弟信才难。南临淮海熬波远,北觐云霄补衮宽。坐啸应知胜公,暮归还见服邯郸。请挥一匹好东绢[善画],怪石枯枝即饱看。

    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清初学者。早年随祖父、父亲客居江苏淮安,康熙二十九年,受徐乾学之聘,赴苏州洞庭山参与修纂《大清一统志》。康熙三十三年后隐居淮安,专意著述,常常访友数百里内,往来苏杭,轻舟载书册酒茗,倘佯湖山烟水之间。阎若璩《潜邱劄记》卷六《赠子猷》,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史事稽年”将其列在康熙三十五年条,近来学者认为阎若璩《赠子猷》作于康熙三十八年秋。

    曹宣持节南下在扬州仪征两淮盐署,曾与兄长曹寅相会。“深秋,曹宣居于仪征使院,与曹寅相见,并在庭院手植杜仲一株。”(朱彝尊《题曹通政寅思仲轩诗卷》)仪征,古称真州,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称,清代两淮盐署驻地。后来曹寅奉旨轮值两淮巡盐,就在盐署曹宣手植杜仲之处,立“思仲轩”。康熙四十八年曹寅作《思仲轩诗》怀念亡弟(曹宣于康熙四十七年病逝),有“举眼历十稔,拱木已成栋”;“因风寄哀弦,中夜有余恫。”

    康熙三十八年秋,曹寅与弟曹宣在扬州仪征相聚。康熙三十九年春,曹寅昆仲结伴吴中游览,从时间上来讲是接榫的。曹寅自康熙二十九年四月,以广储司郎中兼佐领出任苏州织造,至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赴任江宁织造,初时兼任苏州织造,直至康熙三十二年三月,李煦(16551729)正式接任苏州织造。在苏履任仅三年,曹寅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出任江宁织造后,仍时常或公或私来苏,每每与友人流连吴中山水间,他的《楝亭诗钞》收录许多苏州纪游诗篇。而这次偕弟曹宣专程来苏春游,对于一南一北、离多聚少的曹氏兄弟俩来说,可称为难得的雅兴共趣。然而曹寅却没有将此行咏诗收入《楝亭诗钞》,这也恐怕就是周汝昌先生没有将此轶事载入《红楼梦新证》“史事稽年”的缘故。近年来随着与曹寅昆仲同游的友人诗集陆续披露,从同游诗友唱和诗篇中可窥此行游踪

   曹寅、曹宣昆仲与友人一起游支硎山、访“千尺雪”。友人姚后陶《后陶遗稿》有《吴门同曹荔轩通政昆仲游千尺雪限深字》:

    不陟支硎岁已深,山光树色感重寻。游来尚健跻攀履,望去空增今古心。石涧流泉横匹练,松风过酒散清音。诗成恐惹山灵笑,垂老追随畏苦吟。

    姚后陶16241709,名潜,字后陶,原名景明,字仲潜),祖籍徽州,迁居江苏江都。曹寅出任苏州织造,姚后陶应邀入苏州织署作幕僚,就居住在织造府旁边的红板桥附近。曹寅改任江宁织造后,他又跟随去了金陵,曾作曹寅幕宾20年。姚后陶自称“不陟支硎岁已深,山光树色感重寻”,显然他在抒发故地重游之慨,说明他此前在苏州织造署时,已经游览过这一带,也可印证曹寅亦是故地重游。正因为曹寅熟稔“千尺雪”之胜,才会邀其弟曹宣专程造访。

    同游友人王煐《忆雪楼诗集》也有和诗《千尺雪和荔轩、芷园两使君》:

    韶光九十半晴阴,胜地名流得共寻。谡谡松涛听逝远,萧萧竹院坐来深。日移瀑影悬珠箔,风激泉声奏玉琴。对此便成濠濮想,悠然遥会古人心。

    王煐(16501723,字子千,号紫诠、南村),顺天府宝坻县人。康熙十九年例贡,授光禄寺丞,后升刑部郎中。康熙二十八年任广东惠州知府,康熙三十四年升任川南道,曾将家室移江宁。入川途中闻父病逝返回,康熙三十六年四月至江宁,长期侨居江南。据王煐自称,其祖上曾得到曹寅祖上相助才得复汉人原籍,与曹寅相识较早,寓居金陵又得到过曹寅资助。

    曹寅昆仲与友人游览的支硎山、千尺雪诸胜,如《百城烟水》(康熙二十九年付梓)介绍:

    支硎山,以晋支遁尝居此,有石盘薄平广,泉流其上,如磨刃石,故名。[泉上刻紫岩居士虞廷臣书“寒泉”二字,径丈。]亦名楞伽山,亦名临硎。[《吴都赋》云:古号临硎。]有石室[支遁诗:石室可蔽身,寒泉濯温手。]、石门[山半]、马迹石[石文如蹄涔]、牛头峰、天峰,傍有待月岭,下有碧琳泉。东麓有观音寺[亦名楞伽院。近掘得古碣,唐景龙间赐额“报恩”,又名报恩山,有刘长卿《游支硎山寺》、皮(日休)、陆(龟蒙)《宿报恩寺水阁》、《题支硎山南峰》,白居易、刘禹锡《报恩寺》诗。石室亦在楞伽,亦名支遁庵。]唐大中十二年,僧清贽募刺史卢简求重建,宋乾元二年文谦修。[俗称观音山,三春香市最盛。]

    支硎观音山香市,即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日庙会。清顾禄《清嘉录》载:“观音诞日,有至支硎山朝拜者,望前后已联缀于途,马铺桥迤西,乃到山路也”;“支硎山,士女连袂进香。”

    “千尺雪”,在明代高士赵宧光(字凡夫)隐居“寒山别业”:

    寒山别业,在支硎山南。万历时,云间高士赵凡夫葬父玄公于此,遂偕元配陆卿子家焉。自辟丘壑,如洞天仙源。前为小宛堂,茗碗几榻,超然尘表。盘陀、空空、化城、法螺诸庵,皆其别墅也。而千尺雪,尤为诸景之最。子灵均,一传无后,改为精蓝……化城庵,左有石壁峭立,飞瀑下溅,望如白练,昼夜不绝声,因名千尺雪。

    曹氏昆仲一行又去光福探梅。王煐有《挽曹荔轩使君十二首》(之三)追忆当日情景

    支硎载酒观新瀑,邓尉联吟惜落红。十二年来成昨梦,等闲残醉醒东风。

    前有自注:“以下三首追忆庚辰、辛巳、壬午间与公同游之乐。”庚辰、辛巳、壬午,即康熙三十九年、四十年、四十一年。

     光福探梅,友人姚后陶有《程耻夫、叶桐初、朱朴仙集饮吴门官署,兼怀楝亭通政游光福未返,即用光、福二字》诗:

    春气何萧瑟,云树瞑晴光。薄游成汗漫,官舍如柴桑。感兹万里客,风雪生壶殇。俯仰无一事,且自乐清狂。

    吴山广且宽,吾生何局促。抱此揽胜心,蹉跎鬓毛秃。举杯不极欢,恐负清贫福。遥念山中人,应伴梅花宿。

    姚后陶提到吴门同游的几位友人:程耻夫,即前明遗民程正路,生卒欠详,原名义,号耻夫,安徽歙县人,工诗善画,并能手搏击剑,明末曾因武功授黄陂县丞,明亡耿耿于“无君之痛”,自号“耻夫”。弃武从文,精于制墨,其墨肆称“悟雪斋”,为康熙年间徽帮名墨坊之一。

    叶桐初,即叶藩(16431702),字桐初,又字南屏,祖上本吴江同里叶氏(属宋叶梦得后裔一支,与叶燮同宗),后移居昆山,明代迁居太仓沙溪,亦称太仓人。明亡,其祖父殉节死,父亲死于兵祸。叶桐初自幼苦读,但立志不仕。为前明遗民湖北黄冈杜濬16111687)女婿,杜濬寓居金陵鸡鸣山旁,叶桐初曾侨居金陵杜家。康熙二十六年杜濬殁后,叶桐初举家移居苏州。叶桐初早年就与曹寅结为诗友,康熙二十九年曹寅出任苏州织造,他应邀入苏州织造府作幕宾。后曹寅改任江宁,叶桐初却没有随往,甘为江湖处士,云游四方。

    朱朴仙,生卒不详。据《滁州志》记载,隐君朱朴仙名灿运昌公裔孙也”。朱朴仙也是隐士,曾经在滁州开化观“设教”,一次曹寅赴滁州,“泊舟河下,闻其吟诵之声慕而见之”,会晤后,相谈甚洽,于是聘请他为西宾(即西席,家庭教师)。后朱朴仙回故里,倡议修建“浮桥”,得到曹寅及诸僚友募捐支持,“浮桥”于康熙三十四年落成,事迹载嘉庆年间《重修浮桥碑记》。有学者认为,朱朴仙即《楝亭集》提到的“朱赤霞”(《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1辑第38页),此说尚待证。朱赤霞工诗善画,“随画随题,笔不停辍,得三十三首”。 

    姚后陶等友人“集饮吴门官署”,吴门官署当指苏州织造府,曹寅的友人自然受到苏州织造李煦盛情款待,举觞吟咏,“且自乐清狂。不过曹寅昆仲没有参加宴席,却在光福乐而忘返应伴梅花宿

    邓尉探梅,亦为苏州民间时俗。《百城烟水》:“邓尉山,在光福里锦峰山西南,去城七十里,汉有邓尉者隐此,故名。又因后晋青州刺史郁泰玄葬此,一名玄墓。”玄墓与邓尉实为一山南北两岭,《吴县志》:“今俗通称元墓,间呼邓尉。山人以圃为业,尤多树梅”;“梅花以惊蛰为候,最盛者以元墓、铜坑为极……邓尉山前,香花桥上,坐而玩之,日暖风来,梅花万树,真香国也!”《苏州府志》载,“康熙中,巡抚宋荦题‘香雪海’三字于崖壁,其名遂著。”

    清顾禄《清嘉录》“二月”:“元墓看梅花。暖风入林,元墓梅花吐蕊,迤逦至香雪海,红英绿萼,相间万重。郡人舣舟虎山桥畔,襆被遨游,夜以继日。”光福泛舟赏梅,向有“二日游”《元墓探梅路径》:

    由光福至三官堂前,至费家河头,抵涧里乌山头、铜坑,寻吟香阁遗址;过山头及草庵、金鱼涧,登官山岭,取董份墓,至元墓山;从蔡家坞一直至柴庄岭、老虎洞,姚家河头宿。越日,从姚家河头经光福、凤鸣岗,上峙崦岭、司徒庙,看“清”“奇”“古”“怪”四大树,上香雪海;由倪家巷、铜井山下,至潭东;上弹山,登石楼,转天井上,看红梅绿萼之和丰庵;登六浮阁,看太湖;至潭西,访五侯公墓;过蟠螭山,上大石壁,归绣山;由潭东上长岭,过钱家,一直仍上柴庄岭。归舟,梅花数十里,历历在目。若误趋他途,往往有不能遍历者。

    曹寅昆仲一行光福看梅花,“应伴梅花宿”,当天没有回来,看来也是按《元墓探梅路径》作“二日游”。

    值得一提的是,曹宣的生日为二月十二日,巧与花朝节(百花生日)同。曹寅《楝亭诗钞》有《到俸金铸酒枪一枚寄二弟生辰》:“三品全家啬旧禄,百花同日著新绯。”自注云:“生辰同花生日。”那么曹宣的生日会不会在苏州度过?查万年历,康熙三十九年二月十六日清明,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日在清明节后。

    曹寅《楝亭诗钞》没有收录他此次偕弟曹宣苏州游览的吟咏诗作,从姚后陶《吴门同曹荔轩通政昆仲游千尺雪限深字》、王瑛《千尺雪和荔轩、芷园两使君》来看,都属于用韵一致的唱和诗作,显而易见曹寅、曹宣昆仲都有即兴赋诗,而且“限深字”韵,属《佩文诗韵》下平声“十二侵”。

    曹寅《楝亭诗钞》卷四载有康熙三十九年初涉及其弟曹宣的二首诗作:《西轩大雪,瓶中红梅盛开,忆去年寄子猷诗感而有作》(注:康熙三十八年初有《厅前红梅初开,折一枝寄子猷索诗》)、《闻孙冷斋有琴来阁看雪诗,率和代柬兼念子猷》,从中可看出曹宣似乎也是喜爱梅花的,否则作为兄长的曹寅不会看到家里红梅开放,就自然而然怀念起他并要与之同赏,可见曹寅、曹宣昆仲专程邓尉探梅也在情理之中了。

   《楝亭诗钞》卷四在上述二首诗之后,有《宿华阳》诗:

    多年懒慢水曹,辄为寒梅办急装。诗思灞桥驴背上,春风画虎山傍。[光福桥名]大茅晴雪临初舍,泽国重裘类朔方。最是衰脾慵早起,不堪蓐食遍津梁。

    华阳,即茅山华阳馆,位常州府金坛县茅山前,茅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南北朝陶弘景在此创立道教茅山派,华阳馆属茅山道馆。曹寅此诗作于康熙三十九年春,“辄为寒梅办急装”,明言探梅之行,“春风画艓虎山傍”,自注“光福桥名”,点明探梅地点。显而易见,这首诗正是曹寅在苏州与弟曹宣春游探梅之后,返回途中借宿茅山“华阳馆”,即兴所赋。“诗思灞桥驴背上”一句,用“灞桥”折柳赠别的典故,暗示他与其弟曹宣已经作别,曹宣有可能直接从苏州去扬州(北上回京复命),与曹寅返回江宁分道而行。

    曹寅、曹宣昆仲本着对梅花的偏爱,饶有兴致特地到苏州光福邓尉(玄墓)探梅,不由让人联想到他们的孙辈曹雪芹《红楼梦》中梅花情愫,大观园内栊翠庵不仅有如焰梅花,而且刻意写了姑苏“玄墓蟠香寺”的“梅花上的雪”,耐人寻味。

    曹寅、曹宣究竟谁是曹雪芹的亲爷爷,至今仍属红学难解之谜,到底谁是曹雪芹的父亲?都没有令人信服的铁证。有认为是曹颙的遗腹子,即曹寅的亲孙子;有认为是曹頫的儿子,曹頫本是曹宣第四子,出嗣曹寅名下,这样说来曹宣倒是曹雪芹的亲爷爷了。

注:

白溪《论王南村与曹寅家族的交往》(刊北京曹雪芹学会《曹雪芹研究》2011年第1辑第143页)

胡绍棠《楝亭集笺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1月版)第274页、第155

兰良永《新发现〈后陶遗稿〉考察报告》(刊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2013年第1辑第62页)

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1月版)第136-137页、114-117

清顾禄《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9月版)第44-46

 原文载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苏州市档案学会《传统文化研究》第二十四辑(2017年4月)第25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