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天笑笔下的同仁和绸缎庄
臧寿源
清末民初,同仁和绸缎庄是苏城丝绸业中著名商号,一是因为资本雄厚规模较大,在商界有影响;二是因为业主尤先甲(1843—1922,字鼎孚)为苏州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曾经担承过苏州商务总会五届总理(一至三届及五、六届)。
关于同仁和绸缎庄的创始时间存在几个说法,有说创办于清光绪期间,也有清宣统年间。现存资料多称,尤先甲从京城回乡之后,才创办这个绸缎庄。尤先甲于清光绪二年(1876)中举,授内阁中书,曾二度调礼部任职。光绪九年(1883)因其父病逝,“丁忧回乡”不复出,从此退出官场,从事经商和公益事业,同仁和绸缎庄在这期间创办。马敏、朱英著《晚清苏州商会的个案研究》:“尤家在尤先甲父亲一辈,主要是做药材生意,到尤先甲手里,方于光绪十九年创设同仁和绸缎庄,又另辟颜料生意,并投资苏纶纱厂和苏经丝厂。”据此,尤先甲创办同仁和绸缎庄为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
然而,包天笑(1876—1973)《钏影楼回忆录》有关记述,似乎尤家创办同仁绸缎庄的时间还应该早些。包天笑自述儿时见闻:
姑丈(按:尤巽甫,尤鼎孚堂弟)的职业,是同仁和绸缎庄的内帐房。这家绸缎庄,就是二姑丈家尤氏所开的,在苏州开绸缎庄也是种大商业,因为苏杭两处,都以产丝织物出名的。同仁和绸缎庄开在阊门内西中市大街,最热闹繁盛之区,每逢看三节会的时候(即神赛会,所谓三节者,乃是清明、中元、下元也),前门看会,后门看船(花船),我们儿童到他店里,他总是添了饭菜,招待我们……原来尤家也有一家同仁和绸缎店开在上海,是他们的分号。还有一家同仁和参店,也开在上海,这参店是他们祖传的,所以顾文卿姑丈来了后住在同仁和。
包天笑称“我们儿童”去尤家同仁和绸缎庄“看三节会”,时间在他七岁之前。包天笑生于光绪二年(1876)二月,七岁约光绪九年(1883),也就是说在包天笑的记忆里,至少1883年之前,阊门西中市同仁和绸缎庄已存在了,而且尤家还有上海分号。包天笑提到一个细节,就是在“同仁和”能够“前门看会,后门看船”,因此“同仁和”应当位于西中市大街的北侧一边。包天笑称七岁时,他家由刘家浜时移往桃花坞居住,就不再去尤家玩了:
我家自刘家浜迁移至桃花坞,在我幼年时期是一转变。这一年,我是七岁吧,我们自己没有置屋,都是租屋居住的。但刘家浜的房子大,对面是一个大庭院……住居刘家浜时,西首斜对门,即是尤宅,我的巽甫姑丈,即住居在此,他们是一个大家庭,上面老兄弟二人,一号春畦,一号省三,我都要呼他们为公公。春畦生两子,一号鼎孚,一号咏之,这两位都是祖母的母家吴家的女婿,祖母的侄婿。省三生一子,便是我巽甫姑丈。这三兄弟中,鼎孚是个举人,咏之与巽甫都是秀才。再下一代,鼎孚有儿子七人之多,詠之有二子,巽甫有一子,女儿是记不清了……因为距离很近,我小时常常跑到他们家里……自从迁移到桃花坞後,可不能常去了。到了十余年後,尤家聘请西席先生,我便被他们请了去,教我的几位表侄……
包天笑在回忆“儿童时代的上海”,又提到了上海同仁和:
我初次到上海的那年,记得是九岁(光绪十年),时光好象是在深秋,日子记不清了。父亲到了上海半个月后,忽然上海来了一封电报……电报上叫我们去……还是巽甫姑丈说……于是推了顾文卿姑丈陪同前往,文卿姑丈也立刻答应了……顾文卿姑丈陪我们到了上海后,他还有生意上的关系,原来尤家也有一家同仁和绸缎店开在上海,是他们分号。还有一家同仁和参店,也开在上海,这参店是他们祖传的。所以顾文卿姑丈来了后,住在同仁和……
包天笑自称九岁去上海,又自注“光绪十年”,这“九岁”当指虚岁,“光绪十年”即1884年。这时尤家已经有上海同仁和绸缎店,且是苏州同仁和绸缎庄的分店,这也印证了他回忆七岁之前去西中市同仁和绸缎庄玩是可信的,这也说明苏州同仁和绸缎庄经营有年,才会去上海发展分店。据包天笑的回忆,尤家同仁绸缎庄,包括上海分号至少在“光绪九年”前已经存在,也就是说此时尤先甲尚在作“京官”。尤家祖上就有上海“同仁和参店”,故包天笑称为尤家“祖传的”,后来发展了“同仁和绸缎庄”,从时间上推断尤先甲的父亲应当还健在,只是光绪九年尤先甲父亲病逝后,尤先甲“丁忧回乡”才接管了“祖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苏州商务总会成立时,尤先甲为筹备成员之一,后出任首届经理。据近人调查,尤先甲的资产收入情况:“祖传田产6700亩,年收租约5万元(银元,下同);商业资本及收入:同仁和绸缎庄资本2万元,年销售额约6万余元……投资苏经、苏纶两厂新老股占20股以上,最低资本额2600两银;其他收入:商会、学务活动中少量补贴。”
尤家同仁和绸缎庄一直是聘用他人经营的,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苏州商务总会名册,同仁和绸缎庄执事为吴县人蔡增嵘(寿卿)。1927年《旅游必读》所录:同仁和,西中市,执事胡文海。而据1928年5月商会名册:同仁和绸缎洋货,观前街,经理朱景伯(吴县)。据此,可知同仁和于1928年间迁移至观前街(今新华书店址),并扩大了经营范围。观前同仁和绸缎店为五开间洋式门面,内设环形柜台,广告称:“经销环球各国名产,绸布呢绒,顾绣皮裘……定制中西男女服装”。据称1928年全年营业额达48万银元,为同业之冠。同仁和的股东也有了变化,资本银2万元,其中尤氏出资银15000元,占75%;朱景伯出资银5000元,占25%。1933年,同仁和有店员34人。
同仁和以经营高档绸缎为主,资金雄厚能够反季储备货源,“夏进冬货,冬备夏货”,这样便能“低价进,高价出”。苏城丝绸厂商多愿意从同仁和取得订单,先送样品上门,然后约期交货,季节转换之际同仁和丝绸往往能抢先上柜销售。同仁和也吸纳私人储蓄,以高于钱庄的利息为诱,年收私蓄10万银元。同仁和鼓励店员向老顾客或大户人家赊销,称之“放帐”,并给予店员高额奖励,如全年“放帐”满2万银元,则能获得奖励500银元;满1.5万银元,则奖励300银元。“放帐”奖励高,因此同仁和很少发生“飘帐”(无法收帐),即使有个别“飘帐”,店员宁肯自掏腰包垫付,店家对“放帐”不存在后顾之忧。当时店员的月薪不高,仅4银元(但供给伙食),而店员的销售提成很高,据称有的店员年薪能达40个月,也就是160银元。
(附图:同仁和绸缎庄1947年刊登的广告)
http://s5/mw690/001nozodgy6W9rxiQuMa4&690
原文载《苏州政协》2015年第3期第51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