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与叶藩、叶燮的诗文情谊(上)
臧寿源
在康熙朝文治天下文坛呈现暖风的大背景下,曹寅与叶蕃、叶燮间诗文情谊具有典型意义,叶藩与从叔叶燮以工诗擅文闻名,但作为江南“抗清人士”后人,却有浓烈的避世隐市思想,曹寅能与他们交往笃诚,尤其与叶藩诗酒觞咏数十载,情同手足,也从侧面反映出曹寅的为人品格,诚如尤侗所言“吾观公之为人,固以至诚格物者也”。曹寅出任苏州织造后,以诗文交友,受到吴中文士们敬重。
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荔轩、雪樵,又称楝亭)与叶藩(1643—1702?,字桐初、南屏)很早就结为诗友。曹寅出任苏州织造后,邀叶桐初入幕苏州织署,经叶桐初介绍,曹寅与叶燮(1627—1703,原名世倌,字星期,号已畦)结交,留下一段诗文情谊。
一、曹寅与叶桐初结识之缘
曹寅于康熙十二年(1673)入选御前侍卫,时十六岁。约于康熙十六年(1677),“弱冠”曹寅即与叶桐初结识。二人何缘相识?现存资料欠详。但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曹寅与前明遗民“黄冈二杜”早有忘年交。湖北黄冈(今黄州)人杜濬(1611—1687),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与弟杜岕(1617—1693),原名绍凯,字苍略,号些山,均以诗文名世,人称“黄冈二杜”;时二杜又与周蓼恤、黄周星并称“湖广四强”,叶桐初是杜濬的女婿。
叶桐初生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次年“甲申国变”。叶桐初祖上即昆山叶氏(属宋叶梦得后裔一支),后移居太仓沙溪。曾祖父叶汝华,明隆庆四年(1570)举人,曾任滕县(今属山东省枣庄市)教谕,祖父叶有震(云林)为明贡生。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大兵入江南,同年七月六日,破昆山城,军民数万死于屠城。叶有震殉节死,次子叶慎行(中密)即叶桐初父亲,“兵至不从,被斫创十三,越十三日死”(李果《祖妣叶淑人家传》)。叶燮亦称:“顺治丙戌七月晦日(据万年历,即顺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叔氏家罹兵,祸及仲兄中密俱死。”(叶燮《桐初诗集序》)时叶桐初仅四虚岁,因藏匿在田野,才躲过刧难。
叶桐初自幼聪颖,弱冠工文,因父、祖死节之故,立志终身不仕,曾受到合肥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谥端毅)的赏识。杜濬偶然到娄东,爱其才,以女许配。杜濬自明亡后寓居金陵鸡鸣山,仅茅屋数间梁欹栋朽,然而慕名求诗者接踵而来,杜濬一一婉拒,宁可生活艰维。据说顺治十八年(1661)中秋,名扬南北的说书老艺人柳敬亭(1587—1670?)登门造访,杜濬却因饥饿而正在家关门睡觉,柳敬亭很感慨,随即送去钱物周济。当闻知杜濬之女已许叶桐初,因贫困未能成婚,柳敬亭又为之奔走,“声情慷慨”求助龚鼎孳,得龚鼎孳解囊,叶桐初才与杜女完婚,柳敬亭义举传为美谈。叶桐初成为杜濬女婿,便侨居金陵杜家。
金陵,应是曹寅与叶桐初结识之地。康熙二年(1663),曹寅之父曹玺出任江宁织造,六岁的曹寅便与其弟曹宣一起随父到金陵。曹寅认识“黄冈二杜”,应与他的舅舅有极大关系,曹寅舅舅顾景星(1621—1687),字赤方,号黄公,湖北蕲州(今蕲春县)人,为元末昆山顾瑛第七子顾季征(明初隐居蕲州)后人,属“金粟道人”顾瑛十二世孙。顾景星自号有“玉山居士”、“玉山道人”、“后玉山金粟居士”等,为明贡生,“特授推官”,明亡后顾景星携眷属避居昆山澱湖长达七年之久。顾景星有文才,“记诵渊博,才气尤纵横不羁;诗文雄赡,亦为一时之霸才”(《四库全书存目提要》),传世有《白茅堂诗文集》。他与南北名士多有交往,如“江左三大家”(龚鼎孳、钱牧斋、吴梅村)、“黄冈二杜”及张公亮、艾南英、李渔、方以智(方苞之父)、卢澹岩、施愚山、尤悔庵(侗)、余澹心(怀)、方邵村、卢元昌、汪苕文、曹秋岳、赵秋谷等。曹寅应由舅舅顾景星而认识了“黄冈二杜”,从而有缘结识叶桐初。苏州名士尤侗(1618—1704)就自称因杜濬而结识叶桐初:“予识叶子桐初也,由杜茶村,茶村先生叶子之妇翁也。予与茶村交几四十年,既已老而不遇,漂泊东南。”(尤侗《艮斋倦稿》)
曹寅《楝亭诗别集》录有康熙十九年(1680)夏所作《和桐初谷山署中寄怀原韵》,有“故人怜我瘦,三载隔烽垒”,可证他与叶桐初三年前结为诗友,时叶桐初正在“谷山署”——山东东阿衙署作幕宾。
二、“燕市六酒人”轶事
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年(1680—1681)间,曹寅与叶桐初等六位诗友在京城相聚,一起饮酒赋诗,称“燕市六酒人”。清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载,歙县姚后陶“与宜兴陈枋、昆山叶藩、长沙陶煊、邗江唐祖命及荔轩,有燕市六酒人之目”。
“燕市六酒人”,实际上也属忘年交,按照年齿排序:姚后陶(名潜,字后陶,原名景明,字仲潜)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前明廷尉、东林党人姚思孝之子,原籍歙县,家移江都;叶桐初生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陶奉长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陈枋(字次山)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曹寅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唐祖命生于康熙二年(1663),其中最年长的姚后陶与最年轻的唐祖命要相差近四十岁,叶桐初也比曹寅大十五岁。
“燕市六酒人”相互结识,有一个人物起了重要作用,那就是文坛老宿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因髭须多而有“陈髯”雅称。陈维崧于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举荐博学鸿儒,三月入选,五月与朱彝尊、尤侗、毛奇龄等同授翰林院检讨,康熙十九年入值史馆。同年秋冬之际,陈维崧的从侄陈枋进京来,叶桐初几乎同时赴京,他与陈维崧于康熙四年(1665)在扬州遇识。曹寅、姚后陶等同为陈维崧友人,他们都好工诗词而气味相投,于是在陈维崧等前辈的影响下,结为了诗酒挚友,常在京城陈寓聚首。
康熙二十年(1681)秋,叶桐初因事离京回山东,陈维崧赋《满江红·送叶桐初还东阿即次其与曹雪樵倡和原韵》,“曹雪樵”即曹寅。曹寅亦有送行诗《送桐初南归三首》,有“菡萏香中赋别离,新词毕竟让乌丝。[其年赋《满江红》送之,乌丝,其辞名也。]”;“近日浣花无恙否?为予传语到江东。[桐初为杜茶村佳婿。]”。当曹寅闻知叶桐初起程来京,但没有如期而至,又作《期叶桐初不至》“闻道兼程至,齐山一片深”。是年冬,叶桐初从“齐山”(山东)赶赴京城,曹寅即作《沁园春·喜桐初至用梅村韵》,见可曹寅与叶桐初诗词酬唱之频。
岁末,六位友人在京城相聚饮酒赋诗,共赋“岁寒词”,留下文坛一段佳话。数十年后,唐祖命在《后陶遗稿序》回忆起当年情景:“岁辛酉,予识先生于宜兴陈次山(枋)邸寓,与昆山叶桐初(藩)、长沙陶奉长(煊)及故侍中荔轩曹通政(寅)共赋岁寒词,先生降行辈友予,极口奖誉,谓可远到……至今有燕市六酒人之目。”①岁辛酉,即康熙二十年。
学者指出,曹寅和陈枋都有《凄凉犯·寒柝》,属于“共赋岁寒词”同题分韵赋词。陈维崧在京亦作过《淒凉犯·寒柝》词,并饶有兴致地为“燕市六酒人”撰《岁寒词小序》。他自称在京“三年执戟,急景匆匆;五夜雠书,浮踪落落”,因为“门丞”还乡了,感觉孤寂,“端居不乐,僵卧常愁”。然而“正当祀灶之辰”,“恰值消寒之会”,“燕市六酒人”给他带来了乐趣:“乃有绣虎才人,乘羊犹子,双拈玳管,倚小令以分吟;并擘苔牋,向长宵而赌写。传诸好事,目以词豪;播在通都,资为谈助。属鄙人之技痒,更我友之神来,和有数家,录成一集。”(陈维崧《湖海楼文集·俪体文集》)他赞叹在这“雪大如鸦”“风饕似弩”隆冬,“何来数子”却热衷于“雕冰”“镂雪”地创作诗词。
尤侗为叶桐初作《惜树词序》亦忆及:“往者,庚辛之际,予在史馆下直(值)无聊,则与故友陈其年辈倡予和女(汝),适叶子亦客长安,其年数以其词至,每得一篇,咨嗟称善,今卷中所载立秋、九日贺新凉二阕,皆和予作者,读之凄然有馀感焉。”“庚辛之际”,即康熙庚申、辛酉年间,亦即康熙十九年(1680)、二十年(1681)间。可惜次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陈维崧竟一病长逝,“燕市六酒人”也劳燕分飞南北,此后没有再雅集觞咏。
三、曹寅邀叶桐初入幕苏州织署
曹寅因父亲曹玺在江宁任上病重,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回到金陵,侍侯其父病榻。叶桐初闻知后于当年四月特地到江宁织造署探望,同年六月曹玺卒于织造署,曹寅守制江宁,叶桐初寄诗相慰。是年秋,曹寅有和诗《夜雨和叶桐初》。是年十一月,康熙帝作首次南巡,驻跸江宁,亲至曹家抚慰,并遣内大臣祭奠曹玺灵。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曹寅自江宁扶柩回京,杜岕赋诗送别。杜岕《思贤篇》:“送荔轩还京师,时乙丑五月,登舟日也。”(《些山集辑》卷二)回京后,曹寅即奉旨出任内务府慎刑司郎中。
不久,叶桐初进京,曹寅有《喜叶桐城初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曹寅与叶桐初在京城常促膝相谈,曹寅《贺新郎——与桐初夜话分韵》“千里吴莼凉沁肺,论掇皮,真可成风雅。”是年初秋,叶桐初南归。曹寅赠诗《送桐初》。曹寅在北京居所书斋“西堂”与友人赏菊,怀念着挚友,作《集西堂看菊,与潜庵、黄理、进野分韵得豪字,兼怀桐初》。康熙二十七年(1688),曹寅作咏友人藏物组诗《咏后陶香炉》、《咏次山藏剑》、《咏上若澄泥砚》及《咏桐君木枕》(桐君,即叶桐初)。曹寅《楝亭集》涉及与叶桐城初的唱和诗词有二十多首,可见二人诗文情谊之浓。
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曹寅以广储司郎中兼佐领出任苏州织造。此时叶桐初已举家移居苏州,自杜濬殁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便结束金陵侨居生活。曹寅即邀叶桐初入苏州织署幕,“叶子方从司农曹公,设帐吴门”(尤侗《惜树词序》)。同时应邀入幕的还有姚后陶,他就居苏州织造府附近红板桥畔。同年八月,曹寅偕友在苏州织造署赏月吟咏,有《十四夜东署看月与叶桐初、梅梅谷同用才字》。
曹寅在苏州任职期间,叶桐初作为曹寅幕客,经常随曹寅会见吴中文友。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十九日,应尤侗邀请,曹寅与余怀(淡心)、梅鼒(公燮)、叶桐初等一起赴尤家亦园揖青亭会饮赋诗,还请画师绘了《会饮图》。尤侗有《八月十九日曹荔轩司农同余淡心、梅公燮、叶桐初过揖青亭小饮,拈‘青’‘池’二韵二首》,曹寅有和诗《尤悔庵太史招饮揖青亭,即席和韵》。尤侗《艮斋倦稿》(卷四)还录有: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十一日曹荔轩、余淡心、叶桐初、董观三(麒)水哉轩小饮,是日大风微雨,和淡心韵二首》;康熙三十年《四月十一日曹荔轩同叶桐初、程正路、朱赤霞过亦园小饮,拈揖、青二韵》;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廿八日揖青亭看菜花作,同曹荔轩、彭访谦、余广霞、梅梅谷、叶南屏、朱赤霞、郭鉴伦》等。同年,尤侗还为叶桐初词集作《惜树集序》(尤侗《艮斋倦稿》卷九壬申杂文)。
四、叶桐初的苏州二门至亲
叶桐初在苏州有二门至亲:姑妈叶淑人、从叔叶燮。叶淑人与叶桐初父亲是亲兄妹,为“布衣诗人”李果(1679—1751)的祖母,因此叶桐初是李果的表舅。“甲申国变”时,叶淑人才十四岁,三年后嫁李果祖父李圣祥。李圣祥为顺治六年武进士,曾出任“浙江杭州游击,授怀远将军”,因与提举不合,罢官归里,郁郁不得志,年未四十病逝,时长子长春九岁、次子蟠庄(李果父亲)才二岁,时叶淑人三十岁,含辛茹苦将二子抚养成家,她钟爱次子。李果四岁时,即随祖母叶淑人寝食;李果父亲卒于康熙二十九年九月,时李果十二岁,更与祖母、母亲相依为命。李果作为长子,其弟李棅、李模都早卒,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做事,帮助养家,“十四岁学为古文辞,尝应童子试,旋弃去,入官舍傭书以供养其大母(祖母)、母”。叶桐初在苏州对姑妈叶淑人一家多有照应,李果对叶桐初之妻杜夫人印象深刻,他称:“方夫人居苏,予年十四五,屡过其居,夫人治鸡黍间,出馎饦食我。既归乡,予以事至沙溪,复见之,最后夫人年至七十馀。”②李果所称“十四五岁”时,叶桐初在苏州织造府幕。
从叔叶燮,叶桐初与他在扬州相遇,当时叶燮正在宝应知县任上。叶燮称:“康熙乙卯,余始值桐初于邗上,问之,则云林叔氏之孙、中密兄之子也。”康熙乙卯,即康熙十四年(1675)。汾湖叶氏(叶燮家族一支)与沙溪叶氏(叶桐初家族一支)经历国变离乱,时隔二十余年后终于联系上了。“吴中叶氏、天下望族”,作为宋叶梦得后裔,叶燮祖上明初第十六世叶福四由同里迁居汾湖,遂成汾湖叶氏始祖,栖居地后称叶家埭(今吴江北厍镇午梦堂故里)。叶燮父亲叶绍袁为明南京国子监剑术教习,叶燮为第六子,生于明崇祯元年(1627)九月。有五个兄长、四个姐姐,都具文才,不幸二兄世偁、大姐纨纨、三姐小鸾相继早逝,尤其叶小鸾才貌双全,生前曾亲手指教叶燮读识古文诗词。母沈宜修(明末女诗人)病故,叶燮才八岁。
“甲申国变”次年,南明弘光元年亦即清顺治二年(1645),叶燮在浙江嘉善岳父王家,冒籍参加南明嘉兴府科试,居然中第一。是年八月始,其父叶绍袁因与吴江抗清人士有联络,为躲避清军追缉,带着叶燮及其三个兄长一起离乡背井,在太湖一带辗转流亡。顺治五年(1648),叶绍袁在避居浙江平湖舅家病逝后,叶燮始隐居在苏城西南的横山(俗称七子山),“在吴县府城西南十一里,以山四面皆横,故名;又名踞湖山,以背临太湖,若箕踞之势也。”(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七)七子山有处叫“百福字圩”,为叶绍袁生前流亡时看中,由叶燮营建为叶氏祖茔。隐居期间,叶燮为谋生,曾在吴中及浙江海盐、石门等地做过多年坐馆先生。康熙五年(1666),叶燮出山应试中举,康熙九年(1670)进士及第,康熙十四年出任宝应知县,时四十九岁。
叶燮太耿直,难适官场,康熙十六年(1677)“以伉直不容于上官”去职,又回到横山隐居。叶燮自称“戊午之冬”(戊午,康熙十七年),得到一处“废圃”,“于西山之麓,面九龙尧峰、楞枷诸山,背负横山之阳”,构筑起“二弃草堂”,取意鲍明远诗“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废圃”共有五亩,叶燮将三分之一建为庐舍,其余除尽芟薙垦为田畦,种上蔬菜瓜果及谷物,他与“畦丁”一起“劳其种植”,“一岁所需”尽出自家田畦,过着远避尘俗的隐居生活。叶燮慨言:“余既无所不已矣,独不已于畦,若曰此予终其身所已处也!”③他将田园称之“已畦”,甚至将自己的诗文集也称之“已畦集”。叶燮众多门生中最得意有二位:沈德潜(1673—1769),乾隆朝称“诗坛耆硕”;薛雪(1661—1750),为江南名医。
叶燮罢官归隐,也曾四处游历,叶桐初曾相随作伴。康熙二十二年(1683),叶燮到白下(南京)游览,“与桐初相聚数月”;康熙二十四年(1685),叶燮“游岭南,桐初又来晤于尉陀台”。尉陀台,位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境内。叶燮有《叠韵答桐初侄》(三首)有“每忆相逢地,他乡尽历秋[二十年来与桐初相值他乡,俱在秋时]”。叶桐初对于这位名望极高的从叔十分敬重,而叶燮也看好这位有才华的后辈,他称:“桐初徐出其所为诗示余,骨秀气轶,才溢思湥,而寄讬甚远,盖茶邨为诗家老将,力排卑靡时习,桐初得之于其切劘者湥也。”他将叶桐初与“犹子”(侄儿)元礼一同视为继承叶氏诗书门风的希望,元礼为叶燮四兄世侗之子,九岁丧父,由叶燮抚养成人,可惜元礼三十来岁已伤逝。叶燮叹道:“且近十年衰宗,今惟桐初为独秀,盖余喜桐初而益悲夫元礼也!余老矣,更数年见桐初其所就益不可名矣,为拭目以待之。”④叶桐初工诗文,惜无一诗一文传于世,亦可叹!
待续
(原文载《传统文化研究》第22辑(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群言出版社2015年1月)第415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