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看社火花灯”
臧寿源
《红楼梦》第一回叙事的时间跨度,按照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红楼纪历”推断历五年,因此“东南一隅”姑苏岁时风俗多有涉及。如元宵节: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倐然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
“社火花灯”,通行本《红楼梦》作了注释:“这里指元宵节灯火。社,社日。旧时祭祀土神之日,分春秋两祭,立春后第五日个戉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戉日为秋社。社火:社日扮演的各种杂戏。花灯:旧时正月十五元宵有放花灯的习俗。”①这个解释十分含混,拘泥于“社日”,没有说清楚元宵节“社火”含义。
“社火”一语,见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其“颠狂社舞呈”句下有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可见宋代吴中元宵节鼓乐杂戏表演,即俗称“社火”。
“社火”,亦称“社夥”。明万历间钱塘(杭州)田艺蘅《留青日札》“社夥”:“今人看街坊杂戏场曰社夥,盖南宋遗风也……或作社火,言如火然,一烘即过也。”②南宋时,“社”已引伸为“结社”,宋吴自牧《梦梁录》“社会”节,详述流行“社集”“建会”,而京城临安(杭州)岁时活动,喜庆专门队伍多称“社”。如正月初八日钱塘门外“祠山神”诞圣庙会,“最是府第及内官迎献马社,仪仗整肃,装束华丽……各以彩旗、鼓吹、妓乐、舞队等社,奇花异果……”;官府所辖酒库,“每岁清明前开煮”,然后举行“开沽呈样”仪式,各酒库“差雇社队鼓乐,以荣迎引”,“呈样酒”队伍浩荡,前有壮士抬着三丈多高酒旗开道,“大鼓及乐官数辈”,后有“诸行社队,如鱼儿活担、糖糕、面食、诸般市食、车架、异桧奇松、赌钱行、渔父、出猎、台阁等社。”③
当然“社”的本义,是指“祭土地神”。《礼记》:“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也。”古人以冬至祭天曰“郊”,夏至祭地曰“社”。《公羊传》:“社者,土地之主也。”清姚福均《铸鼎余闻》:“《明史》:‘里社,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今通谓之土地祠……今世俗之祀土地,又随所在,以人实之。”吴地崇尚祀神,不仅土地庙(土榖祠)多,而且“社庙”活动多。
元宵节“社庙”要放“烟火”,称“媚神”之乐,可称姑苏独特民俗。清顾禄《清嘉乐》:元宵夜“各乡社庙,或放烟火,有集数十架于庭,次第传爇,媚神以为乐者。”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亦载:“各社庙竞放烟火,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层至五。其所藏机,有寿带、葡萄架、珍珠簾、长明塔等名,有响炮、三级浪、地鼠、流星、双飞蝴蜨、九龙抢珠、花筩花盆等制,有为花草人物等形百余种。市井少年醵钱施放,媚神为乐,雷轰电掣,顷刻花开,亦承平景象也。”苏城有个“金衙园”,实是一块荒场,旁边有社庙,却成为元宵观看烟火佳处。清人范来宗有《金衙园观烟火》诗:“金衙是何园?其地旷非奥。久成荒砾场,旁建社公庙。居民恩媚神,立竿光照耀。空中掣金蛇,耳畔轰火炮。争趋忘近远,聚观杂耄少。有客远方来,目笑头屡掉。儤直记禁园,盛会元宵闹。漫天黑夜陈,遍地白日照。雉堞打襄阳,蜃楼现海峤。垂老返江湖,百恩不能到。伟哉天上观,岂易人间肖。即此娱社公,聊乞丰年召。”“社公”者,即土地神。
元宵佳节“看社火花灯”,在苏州自然也包括看“社庙”放“烟火”。此俗不见于他处,至少在京城里头是没有的,元宵放“烟火”,要么皇家宫廷,要么是勳戚豪富。清乾隆间潘荣陞《帝京岁时纪胜》:“烟火花炮之制,京师极尽工巧……统之曰烟火。勳戚富有之家,于元夕集百巧为一架,次第传爇,通宵为乐。”清光绪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灯节:自十三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
至于元宵节称“灯节”,有“闹元宵”、“走三桥”、“猜灯谜”等,南北同俗。但姑苏“花灯”有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水城水巷的“桥灯”。元宵夜“桥灯”,称之“星桥”,宋代吴地已流行。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下节物》:“樯炬疑龙见,星桥讶鹊成。”自注:“舟人接竹桅樯表,置灯于上,望之如星”,“星桥乃桥灯也”。
《清嘉录》:“桥梁植木桅,置竹架如塔形,逐层张灯其上。沿河神庙,亦植竿引索悬灯,云造桥灯,皆以禳祓。”元宵夜苏城“比户燃双巨蜡于中堂,或安排筵席,互相宴赏。神祠、会馆,鼓乐以酬,华灯万盏,谓之灯宴。游人以看灯为名,逐队往来,或杂遝于茶垆酒肆之间,达旦不绝。”
《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回,又二次写及贾府
“元宵节”挂灯结彩,筵宴唱戏。贾母还特别提醒“外头爆竹利害”,王熙凤也说“灯烛花炮最是耽险的”,但不再提及“看社火”。范石湖“社火”一语,当属吴方言,曹雪芹把它巧妙地用在《红楼梦》第一回姑苏元宵佳节,充分展现了作者文学创作的高超才华。
注: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合订本第10页
②明田艺衡《留青日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59页
③宋吴自牧《梦梁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3、23页
载《苏州政协》2013年第1期第51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