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年茶·吃年酒(下)

(2007-06-01 15:51:00)
分类: 我读《红楼梦》
吃年茶·吃年酒(下)
臧寿源
 
年节酒,并非“至正月十五日而止”,过了元宵节还在继续“吃年酒”,如贾府正月十七日祖祀已毕,“掩了宗祠,收过影象”,仍在“排日饮”。

 

    此日便是薛姨妈家请吃年酒,十八日便是赖大家,十九日便是宁府赖升家,二十日便是林之孝家,二十一日便是单大良家,二十二日便是吴新登家。(五十四回)

 

   吃年酒,止于正月二十五日。“二十五日,曰:‘填仓’。亦醉饱酒肉之期也。”“念五为填仓节。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名曰填仓。”

    新年贺岁,亲友相聚,茶酒并举。明刘若愚《酌中志》载,明宫正月“斯时所尚珍味”:“茶则六安、松萝、天池、绍兴岕茶、径山茶、虎丘茶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乾隆二十三年刊本)载“正月·元旦”:“士民之家,新衣冠,肃珮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昧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饫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曰新禧纳福。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绘果为茶,十锦火锅供馔……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

新年贺岁而设茶宴,宋时皇家已有此尚。宋黄庭坚有《元祐四年正月初九日茶宴和御制元韵》诗,元祐四年,即公元1089年。

    新岁茶宴,清代皇家有定例。《国朝宫史》载,乾隆年间,“恭遇每岁新正,特召内廷大学士、翰林于重华宫茶宴联句。奏事太监豫进名笺,既承旨,按名交奏事官员宣召入宫祗竢,届时引入。宫殿监豫请所司具茶果,承应宴戏,懋勤殿首领太监等具笔墨纸砚。诸臣俱以次一叩列坐。御制诗下,授简联赓。宴毕,颁赏,诸臣跪领,趋退。其恩赐之物,宫殿监临期恭候钦定,排列呈览。”

    《养吉斋丛录》:“重华宫茶宴,始于乾隆间,自正月初二至初十日,无定期。”茶宴曾先后在同乐园、紫光阁等举行过。“先是宴集、赓吟无定地,乾隆癸亥(即乾隆八年,1743)后,皆在重华宫。列坐左厢,宴用盒果杯茗。御制诗云:‘杯休醽醁劳行酒,盘飣餦餭可侑茶。’纪实也。”“向来茶宴,多内直词臣,惟开四库馆时,总纂陆锡熊、纪昀,总校陆费墀,虽非内廷,每宴皆与。”

宫廷茶宴,皇帝请大臣“吃年茶”,品茗吟诗,作贺年之庆。用来招待的也是“茶果”、“盒果杯茗”而已,甚至这茶还是皇帝(乾隆)自己想出来的“三清茶”,松实、梅英、佛手烹点的果茶。

    新年贺岁皇家设茶宴,与民间请“吃年茶”同俗。“飞舆满路拜年忙,却客阍奴惯说诳。至戚登堂情意好,烹茶吃果话家常。”亲友相互“拜年”,吃茶吃果话家常,这就是民间“吃年茶”。《清嘉录》:“大年朝过小年朝,春酒春盘互见招。近日款客仪数简,点茶无复枣花挑。”“茗碗酒杯皆可意,好将新岁作传生。”吃茶吃酒都为贺年。

    《红楼梦》写袭人被她的母亲接回家去吃年茶,同时被请来的还有“几个外甥女儿、几个侄女儿”。当贾宝玉找到袭人家,袭人的母亲与哥哥,为了表示欢迎,“又忙另摆果桌,又忙倒好茶”;“彼时他母兄已是忙另齐齐整整摆上一桌子果品来”,“一桌子果品”其价当不菲。

    如此看来,《红楼梦鉴赏辞典》对“吃年茶”的解释欠妥,说是贫寒之家因为穷,才“以茶代酒”,请“吃年茶”,毋用讳言,这是对民俗的误解,硬给过年礼俗吃茶吃酒话家常,打上了一个“烙印”,结果闹出了常识性的笑话来。“吃年茶”,义同“吃年酒”。《中国茶事大典》(徐海荣主编,华夏出版社):“吃年茶。传统茶俗,为山东乐陵等地对吃年酒的俗称。”“称之为年茶,正体现了茶酒间不解之缘。”

    退一步来讲,就袭人的母亲请女儿辈“吃年茶”而言,花家决非因为家境贫寒得无力办“年酒”,才请“吃年茶”。注家忽视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袭人母亲特地请到家里“吃年茶”的多是女孩子。清代皇家新岁设茶宴,请大臣们“吃年茶”,又如何解释?“以茶代酒”并不代表“贫寒”,“吃年茶”的价值不见得一定比“吃年酒”低。解释民俗民风,应当尊重史实。显然,吃年酒、吃年茶,属贺岁民俗,吃酒吃茶,因邀请对象不同而各有所重,并不存在茶“贫”酒“富”。《红楼梦》写吃年酒,吃年茶,正如邓云乡《红楼风俗谭》所指出,实属过年年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