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堂与堂吃(上)

(2007-05-11 22:54:02)
分类: 苏州商史拾零

酒堂与堂吃(上)

臧寿源

到过绍兴,都见过咸亨酒店的酒堂,简陋的长桌,简陋的长凳,粗笨的酒碗,盐水花生加茴香豆。其实苏州从前的酒坊、酒栈及糟坊、酱坊门店也有类似的酒堂,在酒堂里现拷现吃,称之谓“堂吃”。苏城酒坊有二类,烧酒与黄酒,而苏州人习惯于吃黄酒,无论平时饮用还是喜庆节时,都以黄酒为尚,因此“堂吃”黄酒成风气。而苏州的黄酒又分二大类,一类称土黄酒,一类称绍酒。

“土黄酒”,即苏州本地产黄酒,古称“元烧”,起源极早。王謇《宋平江城坊考》载,“大井巷,乾隆《长洲县志》:‘大酒巷,旧名黄土曲。唐时有富人修菘第其间……酝美酒以延宾旅,其酒价颇高,故名。’今讹大井巷。”据考“黄土曲”,与苏州土黄酒搭介,耐人寻味的是民国二十年(1931)大井巷内曾设过“土黄酒公卖费稽征所”。苏州“土黄酒”酿酒师傅都来自西郊吴县横泾、渡村、采莲、浦庄一带,每年替酒坊、糟坊做一季,一般于“立冬”开始将当年新糯米蒸饭开酿,经40—50天,正逢腊月开榨煎酒,煎时加一些花椒、一片桔皮,成酒装入酒坛,在封泥之前要加入少许糟烧酒为“镜面”。一般“一作”(一次)酿酒约25坛,每坛合48市斤。行业中的大坊往往要酿上“百作”,而小坊也有“二三十作”,直到翌年清明结束,业内称:“一季酿造,常年见物。”

旧时苏城各大酱园也都自酿黄酒,据碑刻资料记载,清同治年间全城酱园业徽、苏、宁、绍四邦共有86家,比较著名的有:山塘星桥潘所宜、半塘顾得其、山塘桥恒泰兴、横塘潘万成、葑门吴鼎源;胥门外同丰润、大有福;娄门外徐同泰、同升、裕盛和。苏城有句俗谚:“苏州两家潘,占城一大半。”“二潘”之一富绅潘岁可,人称“南石子潘”,酱园作坊设在横塘镇,称“潘万成瑞”,门店遍布城区,有平江路“潘万成正”、临顿路“潘万成北”、宫巷“潘万成东”、养育巷“潘万成新”、上塘街“潘万成阊”等9家;另一“潘”即潘世恩,人称“庙堂巷潘”,酱园作坊设在山塘星桥下塘,称“潘所宜”,门店有星桥湾“潘所宜新”、白姆桥“潘所宜景”、通贵桥“潘所宜”、东中市“恒裕信”、西中市“太和信”、黄鹂坊桥“长春益”、齐门外“长春豫”、葑门横街“瑞泰信”等12家。

酱园门店供应酱油、酱菜、酱品、乳腐及黄酒、香醋之类,兼营食油、食盐。大酱园铺面有考究的石库门,内设曲尺柜台,曲尺柜台内排列着一排排酒坛及油、盐、酱、醋之类,曲尺柜台外便是酒堂,陈设简陋,一般只有一二只方桌和一些长凳。有些偏僻门店,甚至连桌椅都没有,嗜酒者就依靠在柜台边,现拷现吃,几颗五香豆,乃至一粒糖果,可佐一碗酒,吃完了拔腿就走,前客走了后客来,其实这是最原始的“酒吧”。酒店“堂吃”佐酒小菜可自备,店家也有供应一些咸水花生、青熏豆、豆腐干之类。糟坊、酱园都有自制“豆腐干”,象潘所宜所产“所宜豆腐干”,曾经是苏城一大土特产,行销车站马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