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虎丘花神庙与花神庙会(下)

(2006-12-13 21:37:53)
分类: 随笔栏

虎丘花神庙与花神庙会(下)

红楼茗客

 

清光绪(18751908)中,虎丘一带花农约150户左右,年制珠兰花茶约5000担,至清末花农增至645户,年产茶花可供制花茶达15000担。位于山塘河南岸间的东、西杨安浜及小邾弄、叶家弄一带,花茶行栈多达50余户,每年五月至十月窨制花茶旺季,各茶庄纷纷招来临时拣茶女工,各路茶商云集,车船臃塞。解放初,虎丘、长青一带花农有2135户,年产香花达一万担以上,苏州年产花茶达七万担,可见茶花与花茶之间的关系是何等密不可分。

苏州花神庙有多座,虎丘山上也有,位于梅花楼旁。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苏州织造、苏州知府等官方建造,为的是感激“花神相助”,在乾隆皇帝第五次、第六次南巡期间,如期向皇帝进奉了“唐花”。其实是苏州花匠陈维秀“仿燕京窨窖熏花法”,让花木开花提前了一个月。“郡人神之,乃度地立庙,连楹曲廊,有庭有堂,并莳杂花,阴以秀石。今为都人士游观之胜。”(《花神庙记》)这座花神庙的建造,完全出于官府歌功颂德和官员游览观赏的需要。

花神庙本属“土庙”,敬奉“司花神”属自然崇拜神,后衍生演变成“行业神”,除花农、茶花商的虎丘花神庙外,苏城凡与“花”沾边的行业也立庙祀花神。《吴门表隐》载,清真观侧“花神庙”,由“花果同业奉香火”;而定慧寺西“花神庙”,原建在齐门新桥巷,清道光十六年(1836)移建,为从事“羢花、象生花业”(仿真花制作手艺人)祭祀议事场所。此外,虎丘西山庙桥、管山等也有花神庙。

 

三、          “赏红”“应节”风俗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庙都要举行隆盛的庙会,唱戏献供。“虎丘花农争于花神庙陈牲献乐……是时春色二分,花苞孕艳,芳菲酝酿,红紫胚胎,天工化育,肇始于兹。故以是日晴和,占百果之成熟云。”清顾禄《清嘉录》:“土俗,以花朝日天气清朗,则百物成熟。谚云:‘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吴县志》谓:‘花生日晴,则百果熟。’”至今吴地仍流传着“二月十二看熟天”的农谚。

吴地民间“百花生日”有护花之俗,称“赏红”。《清嘉录》:“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吴郡岁华纪丽》:“是日,闺中女郎为扑蝶会,并效崔元徵护百花避风姨故事,剪五色彩缯,击(结)花枝上为彩旛,谓之赏红。”“赏红”护花,典出唐人《博异志》。据传唐代崔玄微在自家花园里,遇到了一群美女(花仙),向他诉说她们得罪了“十八姨”(风神),恐遭不测,请求到了二月初一那天,在园中竖起一面红旗,旗上要画日、月及五星图案,这样她们就能免受灾难。后来崔生照办了,那一天果然狂风骤起,一城花树尽遭摧毁,唯独崔家园中花木安然无恙,后来崔家每年这一天都竖这样的彩旗,后流变为民俗。

吴地风俗,“百花生日”护花——赏红,由年青姑娘们(闺中女郎)将彩绸剪成带子,系挂在花木枝头,这也成为“百花生日”一道独特风景。故《吴歈》云: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百花生日”,也是苏城妇女们的“节日”。“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闺中姑娘有“扑蝶会”,纷纷结伴而行,虎丘花神庙会、山塘花市人山人海。清袁学澜《百花生日赋》称:“颂岡陵于芳圃,峰涌螺青;设帨佩于璇闺,怀投燕紫。于是祝花长寿,庆日如年……亭台则暖集笙簧,林樾则灿成罗绮。采得梅调汤饼,依然饼赠兰房……客有闲游花市,喜值芳辰……衍蓬壶之甲子,嘏祝花神。”可谓为花朝节吴地风俗纪盛。

《吴郡岁华纪丽》“百花生日”条后有“玉兰房看花”,至虎丘山“玉兰房看花”也为时俗。虎丘的后山有一古玉兰树,“宋朱勔自闽所构,未及进御,移植于此……今孙枝已高数丈,花时素艳照空,望之如云屋琼台。”看花赏景之际,妇女们还将玉兰花瓣拾回去做饼,“闺人拾取花瓣,和粉面蔗霜(糖),下油熬熟,名玉兰饼,以佐小食,亦隽品也。”玉兰花做“玉兰饼”,可称苏城妇女首创的土产。

值得一提的是,吴俗二月十二“百花生日”的日子,被曹雪芹巧用在《红楼梦》中,红楼人物生日多隐含诸神圣诞,如贾母生日八月初三日,隐“灶君生日”。林黛玉、花袭人以二月十二日为生日,隐“花神生日”,而林黛玉是苏州姑娘,用吴俗便是作者寓意。

                                 2005415日稿  830日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