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议东环城河畔修个“秋翁亭”

(2006-11-02 22:57:37)
分类: 随笔栏

建议东环城河畔修个“秋翁亭”

红楼茗客 

 

欣闻古城东环城河改造方案已就,在觅渡桥与葑门、相门间将仿建一批苏州园林中的石舫,并形成一段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上餐饮街,还将建一个带石牌坊的大码头……无疑是改造古环城河的又一大手笔。

古城东环城河不如西环城河那么喧哗张扬,然而苏州东城外历来以水乡特产闻名遐迩,如大塘藕、南塘鸡头米等等,曾经是贡品,荸荠慈菇水芹唯娄葑门外称佳,尤其是鱼鲜虾蟹,更久负盛名。值此古城东环城河整修改造之际,有关部门拟修复一批葑门外的名宅故居遗迹,以凸现历史文化品位。在此,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能否在东环城河畔辟一点点闲地建一座“秋翁”亭。

有点岁数的人都一定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电影故事片《秋翁遇仙记》曾经风糜过大江南北,影片是依据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改编的,而冯梦龙笔下花农“秋先”爱花种花护花,得到花仙相助的民间故事,就源自“平江府东门外”(即葑门外)的“荷花荡”。尽管这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但却真实地反映了苏州平民百姓的朴实美德,种花惜花,惯于用花木来美化家园,乡邻间和睦相处,有花共赏;为了保护花的家园而不畏强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最终善良战胜邪恶,百花之园得以保全。冯梦龙浓墨重彩赞颂秋先,“自少至老,五十余年”坚持植树种花,使“荷花荡”周围景色为之一变,“宛若西湖胜景”,引来了四方游客,“那赏莲游人,画船箫管鳞集,至黄昏回棹,灯火万点,间以星影萤光,错落难辨……那四时景致,言之不尽。”

我们正在化大力气整治古城河,要把环城河及两岸打扮得象西湖一样美不胜收,就这一点而言,在东环城河畔建一座“秋翁亭”,也有特殊意义。那怕只用竹篱茅舍,花木丛间砌一垣粉墙,嵌上四五幅砖雕,一展冯梦龙笔下“秋翁护花遇仙”情节。这不仅能给环城河畔增添一道文化色彩,而且对人们爱花木爱家园也有启迪与教益。试想在仿古石船坊上品尝了苏州船菜,水乡特产,那么上得岸来,在花径绿阴的悠闲氛围中,一阅“秋翁”故事,领略苏州百姓善于美化家园的历史文化传承,对游客来说,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岂不更增强对苏州城及苏州人的美好印象。      

 

                                                     (载《苏州日报》2004229 A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