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岭南画派,是解放前的一个画派,近几年来的宣传和重视程度,是空前的,由此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并加以探讨,众说纷纭,我们也被卷进这探讨当中去。
自隋唐以来,中日文化交流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绘画对日本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幕府倒台明治登基实行“明治维新”,行君主立宪制,废除锁国政策后,在文化方面,有主张全盘西方化的,有国粹主义的,有立足本国而吸收外国之长的,而以后者占上风。在美术方面西洋画有真正的起步和发展,日本画的狩野派、土佐派、巨势派、圆山四条派、浮世绘和南画等都有所改革和有新的发展。在明治期间及大正(1912年大正登基)初期,龙池会、鉴画会、日本美术协会、日本绘画协会、明治美术会、白马会及太平洋画会等美术组织相继成立。1877年起多次劝业博览会展出绘画作品,1882年起日本绘画共进会、日本青年绘画共进会、日本绘画协会共进会每年大量展出作品。1883年日本美术展览会在巴黎展出,1907年起文部省美术展览会开办,1898年日本美术院创立,等等,日本美术大大的创新和发展。在日本画方面,人才不少,有横山大观、下村观山、菱田春草、木村武山、渡边省亭、川端玉章、幸野楳岭、森宽斋、野村文举、竹内栖凤、山元春举、菊池芳文、都路华香、西村五云、桥本关雪、西山翠嶂、大桥翠石,今尾景年、谷口香峤、寺崎广业、木岛樱谷、川合玉堂、平福百穗、荒木十亩、池上秀亩、池田桂仙、松林桂月、结城素明、松本枫湖、镝木清方、菊池契月、小室翠云、川端龙子等等。游欧归来的冈仓觉三指导的日本美术院早期已提出“折衷”东西,不少日本画家到过欧洲,有些还到过中国及印度等国。由于他们的努力,开创了日本画的新局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此际,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先后赴日本学习,艺术思想受到一定的影晌,对一些日本面高手颇为佩服,而最祟拜圆山派的山元春举和四条派的竹内栖凤。圆山派有较多的中国北派传统,四条派则在圆山派的基础上加入文人画之长处,一般并称为圆山四条派。
高剑父从日本留学归来,提出改革国画,参考日本画改革方法,主张保留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以南齐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等为主,提倡写生,提倡赋色,认为“形之不存,神将焉附”,鼓励勤学。他既提倡继承中国画传统,也引进日本两改革的艺术思想和改革后的日本画技术。在参考、借鉴和引进中,二高是努力的。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1.JPG
荒村暮雪
山元春举
作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2.JPG
山水
中居旷谷
作
之二
由于圆山四条派有较多的中国画传统,故二高引进得较多,其他的也有,其方法大概如下:或原样、或反面而左右调向、或拆开组装、或减少部分,方法不一,把日本画的新面貌显示给中国人,有新鲜感,由此高氏兄弟声誉鹊起,尤以《昆仑雨后》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得金牌奖,博得了国际声誉(二高后期亦有不少自出心意之作)。中国人曾以昆仑比作高大的形象,如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句“云留肝胆两昆仑”、电影《巍巍昆仑》。高剑父少时梦游昆仑而爱画昆仑,改名高麟为高仑,将在上海的画室名为昆仑山馆,也有人称其画为昆仑派(剑父一生未到过昆仑山)。《昆仑雨后》(见左图)无疑是他成大名之杰作。
《昆仑雨后》,剑父1914年春36岁作,1916年38岁重画(此画现藏广东省博物馆,收人后刮去“民国五年”四字)。剑父在其审美书馆印成大中堂立轴发行全国,因得“巴拿马万国博览全”金牌奖;1930年高剑父出国宜传艺术而自编的用以持赠友人的《壮游集》有留日的国画家鲍少游诗句“雨后昆仑成巨制”;1962年9月《人民画报》(以十多国文字发行的中国主要画报)以全页彩印刊出(中文版用关山月题“岭南画派”四字为标题);1989年《纪念高剑父110周年诞辰展览会》展出;1986年8月再版的台湾版画集《岭南画派》彩印全画及局部,等等,已为国内外熟知的名作。此图系剑父将中居旷谷的大幅作品《山水》(纸本,高5.5尺,横5.9尺)和山元春举的立轴《荒村暮雪》(以上二图均见本报第2期第7版)拆开组装而成。这是“二高”使用的一种引进之法。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3.JPG
高剑父作《昆仑雨后》系取日本画家元春
《荒村暮雪》和中居临谷的《山水》拆开组装而成
之三
高奇峰的《孤猿叫雪》载于1934年出版的《高奇峰先生荣哀录》和1935年版《高奇峰先生遗画集》彩版。1962年9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宋元明清画家年表》1916年条载有:“高奇峰作《孤猿叫雪》。”此图为高奇峰1916年28岁时作。高剑父约于1925年47岁时亦作《孤猿叫雪》,解放后印为挂历画,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风采》1980年第二期,在封二彩印此图并附“红学家”端木蕻良的赞文,还收入1991年11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名画欣赏》第132页。
“二高”所作《孤猿叫雪》系原样引进山元春举1903年前(33岁前)经过努力而创作的大幅名面《孤猿叫雪》(此图绢本,从6尺,横8尺)。此画于1903年在《第五回内国劝业博览会》展出。
1916年,高奇峰还将《孤猿叫雪》调向组装而成《巫峡飞雪》,载于1934年《高奇峰先生荣哀录》。1931年约43岁时,将《孤猿叫雪》背景保留,以白马换猿而成《初霜白马》(刊于彩印台湾版《岭南画派》,也印入《奇峰画集》1931年第6辑)中的棕色马反转改成的。高剑父曾将《孤猿叫雪》调向组装而成《松雪啼猿》。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4.JPG
山元春举作《孤猿叫雪》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6.JPG
高奇峰作《孤猿叫雪》
高剑父作《孤猿叫雪》
之四
《晓风》(见图1)是高奇峰1921年33岁时,在《广东省第回美术展览会》上推出的作品,后印成明信片,亦收入《新画选》。此画是从竹内栖凤的12曲连屏的大幅画《雨霁》(见图2)中,取一只飞鹭翻转调向组装而成的。竹内栖凤的作品是1907年44岁时,在日本《第一回文部省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早年代表作。
《茹火》(见图3)是高奇峰大约在1922年34岁时所作,此图收入1934年出版的《高奇峰先生荣哀录》及1931年《奇峰画集》第6辑。此图系取平福百穗38岁时,在日本《第八回文部省美术展览会》展出,收入1927年日本《世界美术全集》,刊于第33卷88页(附图均为局部)。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7.JPG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8.JPG
图2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9.JPG
图3
之五
《阿房灰劫)(见图1)是高剑父的作品,1930年,高剑父52岁时办出国画展,自己精选生平杰作50余篇幅,其中有《阿房灰劫》。为出国画展而自编印并钤有“旅行纪念剑父持赠”印的《壮游集》收入了其友人李实青对《阿房灰劫》的赞诗:“蜀山木尽起阿房,楼阁玲珑夜未央。烟雾漫天烽火烈,先生墨妙现毫芒。阿房灰劫。”1947年间,广州出版的一份报纸(大约是《大光报》)曾载文《剑父三烧阿房宫》,大意是说第一次画的《阿房灰劫》被人于展场偷割去画心,第二次画的《阿房灰劫》被人于展场全轴偷去,第三次画的《阿房灰劫》是现展的一张,故曰“三烧阿房宫”。1991年7月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班《高剑父画集》(岭南画派纪念馆、岭南派研究室、岭南美术出版社合编),以彩印收入《阿房灰劫》,将画题改为《火烧阿房宫》(“阿房灰劫“与“火烧阿房宫”意味不同)。《澳门日报》于1991年7月16日、17日、18日三天在报上全文连载《高剑父画集》的责任编辑单剑锋先生的文章《近代面坛上的一面旗帜——编〈高剑父画集〉有感》;1991年7月25日《广州日报》也发表该文(文章略有删节),文中云:“画集选入的《火烧阿房宫》一画,是摄取项羽率西楚义军入关,火烧阿房宫这一历史镜头,作画于辛亥革命前夕,其寓意是不言而喻的。”1991年6月8日岭南画派纪念馆落成典礼画展又展出《阿房灰劫)(1991年6月8日(广州日报》第一版文章报道)。
但是,在明治40年(1907)日本举办的有史以来由官方主办的首回全国美术展览会——《第一回文部省美术展览会》上(以后每年展览一回,举办了十二回,1919年转为《帝国美术院展览会》,简称“文展”和“帝展”),32岁的木村武山即以日本画《阿房劫火》(绢本着色)参展,获三等赏24席中的第三席(此回日本画没声一等赏,二等赏也只发了三席,三等赏第三席算是较高的奖赏了),成为日本画名作,木村武山也因此画获得较高声誉。此时高剑父29岁,比木村武山仅小3岁,是同代人。后来,高剑父用改变图式的方法,将“曰”字形图式改为“日”字形式,将画面左右截短,左右调向(见图2)仍保留本来面目,并改木村武山的原面题为“阿房灰劫”,完成其绢本着色《阿房灰劫》。
1929年,方人定赴白本研究美术,后深知“二高”作品的来龙去脉,1935年回国后,曾有一次拿着木村武山的《阿房劫火》较大张的印刷品送给高剑父说:“老师,以后不好展出这张画啦。”
日本照和29年(1954)7月5日,由“东都文化交易株式会社”发行的《近代日本美术全集·第二卷·日本画篇),又收入了木村武山的《阿房劫火》。日本有许多文学艺术家是“中国通”,他们十分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曾先于中国出版《书道全集》,首先写出中国美术史,以火烧阿房宫为题材作画也是一例。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10.JPG
图1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11.jpg
图2
之六
《双马图》,高奇峰作,现藏于广州美术馆。1991年10月,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纪念册》收入此画。
这幅画是高奇峰从日本画家小村大云所作《放牧》引进的。
1913年,日本画家小村大云在《第七回文部省美术展览会》展出其大幅日本画《放牧》(六曲屏风一双,即12曲屏风),以其圆山派写实手法描写一群被放牧的马,形态生动,神气活现,博得好评,获三等赏。1913年,小村大云41岁,高奇峰25岁。
高奇峰喜爱这件作品,以其惯用的引进方法原样取前面的深色马,另将白马左右调向,略加改动,马尾变下垂状,组装成《双马图》。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12.JPG
《放牧》 (日)小村大云 作
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images1/dyp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