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朱清时这个人在中国的科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是令我敬佩的;但是他在今年6月因为一场关于真气的讲座,引起了舆论的极大关注。当然,作为朱院士的粉丝我当时也大吃一惊:真气,那个只有出现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的东西,如何会成为一个科学家的研究对象,无数科学研究工作者都无法证明存在的真气,难道朱院士能够搞出一些名堂?由此我想到另一位比朱清时更有成就的科学家——牛顿。当年在物理学上大放光芒,年纪一大反而开始不务正业,转而研究神学,最终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沦为一个可悲的神棍?这难道会成为朱清时院士的下场?答案显然不是,但是这么一大把年纪,为啥会走到这一步,倒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今天恰好一家媒体记者报道了最近采访朱清时院士的事情,报道中提到了朱院士大篇幅地介绍佛学,介绍与南怀瑾先生的事情,甚至在我一个对佛学一窍不通的人看起来颇有玄机。非常精妙。在我的印象里,朱清时院士是一位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在激光光谱学和单分子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应该是他拥有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学者身份的凭借;而南怀瑾先生则是一位研究思想或者说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在儒道释的研究上也颇有建树,但这些终归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吧,与朱清时院士的自然科学似乎八竿子打不着。以前曾经听一位高人说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相通的,难道朱院士的研究就是这种相通的结果。
牛顿研究神学最终一无所获,甚至丢掉了一些原本应该拥有的美好东西;朱清时院士研究“真气”在我看来,也是非常荒诞的事情。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把人生有限的精力放到几近荒诞的研究上,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以前的时候,我是不理解为啥杨振宁那么大年纪回国还是颇受礼遇和重视,后来想到他的成就和研究思想实际上也是弥足珍贵的东西。现在来看,年过七旬的朱清时院士转而研究科学无法证明的真气,远不如杨振宁在自己熟悉的科学领域和科学思想上继续努力更好。可能我想得到有些急功近利,但是一个科学家的生命和研究应当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作为科学明星的朱清时院士这一点更应该明白。研究真气,或许就是个荒诞不经的选择。
作为一个普通人,无论从学识和思想上远远不及朱院士,我是无论如何不理解人家的选择,但是我尊重他的选择;作为一个非常崇拜朱清时院士的粉丝,不管他在研究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一样会敬重他,但是我希望他能在原来的研究领域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