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其实,新官上任,到各地调研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他们在调研中的一言一行,却都难“逃”群众的法眼。一个好官,必然轻车简从,深入到老百姓的身边,了解真实的生活;一个能官,必然会在调研中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找到方法。相反,如果是一个庸官、笨官、贪官,人民群众也会议论,只不过骂声会多一些,失望的议论会多一些。
如果一个能官,他必然在调研中提出一些观点和方法,以解决被调研地的一些实际问题。“‘张书记提出的观点,抓住了河北城市建设的关键。’石家庄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刘英彩说,北方的大气,应主要体现在城市的节点上,包括城市建筑体量大、雄壮浑厚,处理好建筑物之间的尺度关系,营造开敞的空间等;南方的精细,应体现在局部和细节的精雕细刻上,如绿化的层次感等。一位署名‘北方农夫’的网友则在‘百度贴吧’里写道:‘精细’管理,就是无缝隙管理。现在很多城市的管理中,各种各样的‘缝隙’实在太多了。接下来,他列举了小广告乱贴、树重栽不重管等一系列问题,并发出感叹:‘希望各级领导都认真学习和研究省领导的讲话,真正从小处细处入手,把每个城市都管理好’。”
这是报道中的一段话,也许对他的观点出自一个专业人士之口更有说服力,至少看来在城市建设上,这位新书籍有过很深的思考。这也就是我要说的另一个问题:能官的背后是动脑子、想办法。
记得一个笑话,说一个高官看人家打篮球,觉得不能体现大国风范,要给每个运动员发个篮球。其实,我们很多调研的官员何尝不是如此,每到一地,下车伊始就开始发议论、下指示,很多话都是驴唇不对马嘴,让人贻笑大方。群众并不要求官员都是万事通,但是你调研的目的,调研的方法,如果有实际工作的经验,那是最好不过,如果没有,至少在哲学的层次上要有指导意义。这样群众才会服你。
官员被议论的背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风。群众最讨厌的是兴师动众,无所事事,骗吃骗喝。俗话说:上行下效。如果一个领导调研来了,问题没有解决,到把那些坏毛病、坏习惯带来不少,群众怎么会不讨厌呢。
所以,笔者希望那些领导们,下去之前考虑一下,自己的行动会不会让老百姓拥护,能不能帮下边解决问题,能不能从下边了解到自己需要的情况,这才是最关键的。
而群众议论,我们大可不必紧张,只要你做得好、做得对,群众肯定是拥护的。
前一篇:能源建设才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保障
后一篇:应该把选人用人的权力交给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