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联想到近年来,为帮助农村发展经济文化建设,我国各地很多地方采取各种各样的“下乡支农”活动。凡是下乡的人们都受到了农民朋友热切的期待,并给了他们绝对高的期望值,农民朋友对待他们可谓礼遇有加,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他们住,把最好吃的拿出来让他们吃。
但是,与这些城里人进农村相反,我们的农民兄弟走进城市,却迎来了一个绝对新鲜的称号“农民工”,农民工意味着什么,我不想多说,相信各位网友比我心里清楚许多。
据报道,唐山市这首批100名老干部、100名大学毕业生和133名青年医疗志愿者将分赴100个老区贫困村任职和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老干部到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主要负责指导帮助所驻村发展农村经济、加强村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和推进和谐农村建设;大学毕业生则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等职或村委会主任助理,配合老干部和村级组织开展工作;医疗志愿者负责配合村干部加强和改进所驻村医疗卫生工作,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开展地方病普查和防治工作,帮助改进老区贫困村落后面貌。
我很为唐山这次大规模的活动和别出心裁而又切合实际的想法叫好,但我想再深入一些看问题,应该是形成城乡间干部交流、文化交流的平等才是最好。
农民把村支书、村委会助理的职务让给这些城里人,为什么城里人不能把市长、市长助理,厂长、厂长助理,甚至是设计师、工程师助理(学徒)的位子让给村里人做呢,让他们在实践中学点管理经验,学点技术,我想总比让他们在城里干那些理所应当(某些城里人的观点)的筑路工、建筑工强多了吧。大家都有一颗脑袋,我想城里人能干的、能学得会的,农村人也一定能学得会、干得了。
这样一来,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思路不就又多了一条吗?
这些事做到还得看我们的观念能不能放得开,钱不成问题,这些老干部、志愿者的经费应该不比请村里人进城挂职(学徒)少多少,但好处我想却大大的好。你想,即便城里这批人3年一轮换,但终究不如扎根农村的那些农民对农村的贡献更大。
除唐山外,媒体对河北保定同样的做法也有报道,全国其他省份、城市也相当多。这些活动,是在我们多年来对农村实施帮扶措施后的新努力,为农村带去了很多的经济项目,也带去了很多的文化知识,并逐渐成为建设新农村有力武器。但是,我想既然思路已经打开,不妨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开放下去。
前一篇:被猪拱翻的餐桌,谁来扶?
后一篇:农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下乡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