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北京重度污染,市民不敢出门,门窗紧闭,气氛压抑。
宅在家中用微信和微博与金融圈里的朋友们交流,气氛热烈,在紧闭的门窗里,打开互联网金融这扇窗透透气,说说亮话和“小白话”。下面是今天观点的整理归纳。
我对互联网金融的基本观点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借助信息和通讯技术推动金融行业的进化过程,而不是颠覆过程。
仔细研究互联网金融各种模式,可以发现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概念和运用下面,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些自古已有的各种金融交易模式,互联网只是为这些模式焕发了新生或提供了工具。比如个人对个人信贷,这种模式是借贷的原始形态,因低效率而被银行模式淘汰。互联网3.0技术为个人之间的借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易工具,电子支付提供了配套的支付手段,但并未解决风险问题,于是大数据分析和个人征信的运用就成为解决信用和风险问题的手段。如果把金融创新看作化学反应过程,互联网技术在这场化学反应过程里扮演的是催化剂作用,而不是基本元素。
信用就是金融的基本元素之一。
信用管理是所有小额信贷机构的基本功,也是一切信贷业务基本功。关于互联网与信用管理,我有以下观点:
1、信用只能积累和运用,
但不能被颠覆。客户在银行积累的信用可以成为P2P信贷个人信用的基本分数。美国lendingclub
就是充分利用了传统信用体系FICO的积分作为信审基础,要求借款人至少600分以上。同样,阿里小贷也是首先利用了淘宝商家的商业信用,是基于商业信用的信贷业务,也就是价值链贷款或产业链贷款。互联网技术在阿里小贷中发挥的作用是为信用评定提供了数据,为交易提供了互联网线上平台,信用评级的数学模型则是建立在对人的信用关系和程度的分析基础上。阿里小贷可以免费让你使用交易平台,但绝不会把他们积累起来的信用模型告诉你。哈尔滨银行和包商银行都是国内国内实践小微贷款的翘楚,哈尔滨银行是自己摸索了一套信用模型,包商银行则是在IPC技术上改进。
2、信用不可能没成本,除非是机器人。人是最善变的动物,远比化学元素不稳定。信用是行为的积累,这需要时间,时间本身就有成本。当然,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信用分析的效率,可以降低信用分享和运用的成本。此外,不是每个人都没有信用瑕疵,有瑕疵就有风险,有风险就有成本。互联网的公开透明可以有助于提高违约成本从而降低风险成本。尤努斯的小组信贷模式也是通过在20-30个人的社区内通过公开透明的贷款流程提高违约成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