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乡下的年

(2011-02-01 23:08:47)
标签:

过年

乡间

风俗

文化

生活

旅行

杂谈

分类: 南北东西

      北京恢复卖鞭炮那天,我在甘肃的定西。

      中午抽空到安定的街上走走,很是热闹。那块曾经耸立在街心的“中国马铃薯之乡”

的石碑已经被拆除,因为定西盛产土豆的美名早已远扬。去年风调雨顺,又赶上土豆

价格上涨,乡亲们口袋里都多了些票子,这个年是一定会红红火火了。

      从工行往北那条马路两边摆满了各色年货摊,烟酒糖茶、干鲜果品、瓜子花生、灯笼

对联,爆竹烟花,应有尽有。那火红而硕大的中国节在风里一荡,透着股喜庆。在一

个卖糖果的摊上,见到了大城市已经少有的麦芽糖,拇指粗细,巴掌长短,这就是所

谓的“糖瓜”了。俗话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这天正是“小年”,是祭灶的

日子。这天灶王爷要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工作,也叫述职,或被问责。祭灶的祭品

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

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

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既然灶王爷休假,锅灶自然不能动火,于是人们要在

这一天之前准备好充足的年货,一直等到灶王爷回来。记得小时侯在苏北过年,家家

户户要用白面蒸出各种面点,还要点上一点朱红或翠绿,满满放入缸内,用以招待来

拜年的亲友。

      这天还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

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

是汉代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

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中国本土的宗教可以说是原始宗教,是拜物教或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也是实用的

宗教,是乞求现世丰衣足食的宗教。这从各地过年风俗的五花八门可以看出百姓信仰

的多元化。关于过年,有一个传说,“年”是一个怪物,经常在除夕的时候祸害百姓

,但害怕红色的东西,还害怕声音,于是人们每到除夕就燃放鞭炮来驱赶这个怪兽。

但我至今没找到这个故事的起源。其实“年”原本只是个时间的概念,翻看《康熙字

典》,年字的篆文很象“季”字,从禾千,与五谷和季节有关,五谷皆熟为“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因此四季为一年,是一个自然的轮回。两年交替之时,便

是除夕。这个特殊的时刻,也自然会成为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天地万神的时节

。所以过年就兼有了历法和宗教的双重文化意义。大城市的人们早已忘却“年”的这

些意义,把过年当作了一种休息和娱乐的方式。只有在乡间还能多少感觉到“年”传

统内涵。

      去年的小年是在江西星子县的乡间度过的。鸡年无春,所以当地很多人都要赶在春节

前完婚,从乡间走过,一路竟遇见十多支迎新的队伍,各家经济实力不同,阵容也不

同,豪华的会雇来各种车辆,满载亲友和嫁妆;不太富裕的家庭也会拉起一支迎亲的

队伍,游行似的徒步走来,打着各色彩旗,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我们走访的村子正

好也有一家迎亲,我们有幸目睹了全过程。上午10点多,男方接新娘的队伍在村口集

结好了,迎亲的礼物是一头硕大的肥猪,被一辆卡车载着,跟在红色的桑塔那后面,

敲锣打鼓地开出了村子。过了一个时辰,在一阵鞭炮声中车队又开了回来,想必新娘

就在临村。回来的车队装满了家具和一辆摩托车,在百米多长的街道上绕了一个来回

,停在村里的祠堂前。一对新人从红色桑塔那里出来,在一位老者的引导下走进祠堂

,拜过天地君亲师后,出来又在街道上游行一圈。鞭炮和锣鼓自然是响成一片。也有

新玩意儿,就是城里人结婚用的那种一拉就喷出彩带和纸屑的花筒。也许是不会操作

或因为质量问题,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引得一阵哄笑。游行过后新娘子就进了新

房,园子里早摆上了5、6张桌子,贺喜的人们开始甩开腮帮子去吃流水席。

      这几年一到春节就开始发愁如何过,外出买不到车票,在家又实在没有什么新鲜的玩

意儿。于是便想到乡下去过年,但北京周围的农家乐也蜕变成商业化的把势。昨天看

到一个朋友拍的一组婚礼的照片,在一个叫地主大院的房子里,一群穿戴唐装的俊男

靓女,花花绿绿,烧香磕头,交杯换盏,在追寻和体会乡间的趣味,虽然滑稽,却也

可爱。

      过两天就是春节了。在定西街头徜徉的时候,真的不想回来了,可最终还是在机场等

候了2个小时,又飞回了北京。

 

(此文写于2006年春节前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