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哈尔滨银行董事长郭志文爱上小额信贷
(2010-09-07 14:13:35)
标签:
哈尔滨银行董事长郭志文财经 |
分类: 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 |
他对小额信贷情有独钟 他追求普惠金融,和谐共富 他致力于哈尔滨银行成为国际知名小额信贷银行 “希望能培养出一批小额信贷专家,带出一个团队;把这家银行当成事业来做,做好、做出规模、做出影响。” 郭志文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目光越过摄影师的镜头,正落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班同学送给他的那艘“哈尔滨银行号”军舰模型上。 此时,始发于2007年年底的这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未结束,很多大金融机构都受到冲击,但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却非常小,哈尔滨银行不仅因此而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且实现了快速发展,小额贷款创造的利润占到其收益的50%以上。 登陆哈尔滨银行官网,其首页最显著广告位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小额信贷银行”的广告语赫然入目。而“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小额信贷银行”正是哈尔滨银行董事会最新确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时间表则是,3-5年内,成为国内一流小额信贷银行;5-10年内,成为国际知名小额信贷银行。 情系普惠金融 见到郭志文,是在他的办公室,房间摆设简洁、利落、严谨、低调,亦如他的个人风格。 郭志文递出的名片上,除了机构标识、姓名、职务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右上角的“普惠金融,和谐共富”字样。更为与众不同的是,名片的另一面印着这一理念的释义:“金融雨露,当惠及民众;共同富裕,乃和谐之本。怀平等之心,以惟惠之怀,承社会之责,用至诚之心,创至信之行。” 走到哪里就把理念带到哪里。我们试图找寻郭志文这份执着的由来,一个城市商业银行董事长的执着轨迹。 作为一个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人,一个有着15年银行工作背景的人,郭志文对中国的金融服务有着自己的体会。翻开他的工作履历,参加工作20年,从黑龙江团省委到城市信用社,再到哈尔滨银行;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子到一家银行的行长助理、副行长、行长、董事长,他深谙一个亟待发展、亟待改变生存现状的弱势群体对于金融支持如饥似渴的那份期待。 他已经习惯于给自己和行里更年轻的同事们算一笔账: 一家银行,如果将一亿元人民币贷款给一个大企业,当然对社会、对企业发展会有很大贡献的。那么,如果将这一亿元贷给5000个正在创业或亟待再就业的人,每人2万元,则可谓雪中送炭;而5000人就是5000个家庭,按每个家庭为3口之家计,就是1.5万人,可想而知,这一亿元解决了多少个家庭的温饱、多少人的发展和稳定问题,这样的收益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将是社会效益。这,就是小银行的金融服务所带来的本身的社会价值。 就是这样一份社会价值带来的成就感,令郭志文爱上了普惠金融,对和谐共富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和责任。郭志文一直相信,通过自己、通过哈尔滨银行、通过那些志同道合的中国乃至国外同行的共同探索和努力,一定会构建出一个中国的普惠制金融体系,“通过我们的资金支持,让所有需要金融服务的个人和企业,包括那些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惠顾的更贫困和更偏远的群体,都能得到应有的银行贷款支持,使他们实现创业,扩大再生产,创造积累财富,改变其自身的命运。” 2008年5月,时任哈尔滨银行行长的郭志文第一次走到顶级国际专业论坛上,第一次用英文向世界介绍哈尔滨银行的时候,他形象地将自己所供职的这家银行比作100多年前的花旗银行。 他告诉那些国际银行界的精英们,“这是一家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中国哈尔滨市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就是在这样一家银行,从2001年开始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到2005年开始在中国东北农村开展农户贷款业务,再到2006年开始创新开展城市微小企业贷款业务……郭志文和他的同事们一道,已经在中小企业贷款、农贷、城市微贷等小额信贷领域探索了近8年。这些年来,他们支持了57万户农民、1万多户微小企业获得贷款,同时直接支持了1.3万个下岗职工家庭的5万余名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和创业。 一个叫张德喜的个体户曾说:“是哈尔滨银行小额信贷让我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在2004年从哈尔滨银行取得下岗再就业贷款2万元,2006年还清后又在这里贷款5万元,2007年到期后还清。目前,他的企业年销售额达到了200万元左右,拥有两种独家销售权品牌。张德喜不但实现了扩大经营,而且带动其他下岗职工走上了创业道路。 张德喜的故事是郭志文心里那笔账的例题。“有需要为何不做?当然应该做,也有责任做,这就是你的事。”话虽不多,却实实在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