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冒牌”乡村教师拷问教育官员的素质

(2011-08-22 16:21:39)
标签:

崔永元

伊春市

乡村教师

教育局

公益基金会

教师飞翔计划

教育

分类: 教育杂谈

 

崔永元17日在其个人微博上披露:黑龙江省有8名官员假借乡村教师身份参加崔永元公益基金会承办的乡村教师培训班,这8人来自黑龙江省北安市和伊春市新青区,分别任教育局副局长、主任和小学校长等职务。目前,有关冒名官员已遭退返,黑龙江两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已分别就官员参加乡村教师培训一事致歉。(人民网)

 

最开始从手机报上看到这一消息,报道时还隐晦地说“某公益基金”,不知道这么说是想隐瞒崔永元公益基金的名字,还是为领导们“遮羞”和“避讳”?要知道,现在已经不是随便可以一手遮天的时代,可是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免五味杂陈。

乡村教师培训作为崔永元公益基金的一个公益项目,初衷在于让来自偏远地区的、承担着大量教学任务的乡村教师能够在北京近10天的教学参观和培训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增进和阅历开拓。这与上海华侨基金会主办的“乡村教师飞向计划”同出一源,都得到了崔永元的支持。领导们以“乡村教师”的身份来参加培训,既是对社会慈善事业的一种不尊重,更反映出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那就是教育行政官员和学校领导长期“霸占”着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培训机会,底层教师根本没有接触和外出的可能,说到底更像是一种领导福利,成为领导的同志们享受着各种社会提供的资源待遇。

可惜领导同志们谁会想到,参加培训还要核实身份?我想,公益基金会的基金既然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捐助,那就理所应当给社会一个交代,活动的组织和善款的筹集均来之不易,而且,基金会说得明白,只培训乡村教师,领导们有的是参观访问的机会。对待公益和慈善,本就应该“狠”在当头,明明白白搞慈善,清清楚楚做公益,让所有的善款使之得当、用之有效,不然和“郭美美”和什么会之流又有什么区别?公益基金会在这方面,一定要透明和公正,不然伤害的不仅是相信他们的公众的心,更是对整个慈善事业的侮辱。

有被清理出的“冒牌乡村教师”实为教育行政官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说“每年都来京两次”,这段叙述的真实性暂且不论,但细细品读这句话,言下之意令人惊诧,“每年都来京两次”就是说冒牌乡村教师不是为了获得到北京的机会,那既然如此,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到京的机会,凭借的难道还是“培训”和“出差”之名?都去过这么次了,难道就不能给一线的乡村教师一个长见识的机会?其中的微妙关系,不争是教育管理领域中的事实。

让无耻的官员位于领导岗位,才是教育真正的耻辱。

伊春市新青区教育局局长陈丽娜称,当地非常珍惜这次培训机会,教育局开班子会确定5个人选,即两名教育局干部加3所不同小学教师。“局里考虑到该次到首都学习机会难得,有高层次教授做讲座,这样组合选人是为了取得学习效果最大化,回来后可以从不同层面对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并没有考虑到其他问题。”(人民网)

培训通知中明确规定,推荐对象主要有,乡村学校(乡及以下)含乡村教学点分校教师。这一条在根本上就是为了杜绝教育局领导干部参与其中,伊春市教育局长的解释实在令人难以信服。珍惜培训机会不代表着就是要让领导先行,如果说为了二次培训,我相信任何一位教师在岗位上的说话磨练一定不比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们少,学习能力与领导们不会有多大差别,甚至因为长期在教育战线,看问题看教法的角度比教育局人员会专业、更具观察力。不知道陈丽娜局长所谓的珍惜是指乡村教师的学习能力不强呢,还是不愿把这种机会留给一线的教师?假冒就是假冒,如何狡辩也变不了真相!

去年暑假参与上海华侨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朗天乡村教师吉祥之旅”,今年因为毕业,遗憾未能参与其中。在跟参与培训的老师十多天的相伴接触中,真正能够看到他们对待新事物和学习新事物的渴求。这些老师大多来自云南乡村一级的学校,几乎全部是小学老师,有些地方交通甚为不便,教学设施和教学硬件存在很大的不足,有些老师说,有学生每天要赶十几公里路上学,条件很不易。有些老师连电脑都不曾见过,更别说使用和操作了。所以,乡村教师的培训是在一点一滴为农村教育提高质量、培养更多的合格学生而做出的努力,虽然微小虽然规模不大,但一步步的前行,终究能或多或少地为教育事业有所帮助,在行政力量不足以大规模地培训乡村教师的前提下,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介入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比政府行为更加有号召力,也更有实效性。

今天看到崔永元的微博说:黑龙江北安市组织部和教育局通知我们,决定撤销姜平等六人教育局副局长、学校校长等相关职务,相关文件已寄出。这样的结果的确是培训主办方未曾料及的,却是现在不得不面对的。如今的政府部门喜欢快捷迅速地处理事件,说错话、做错事的官员一经曝光会以极快的速度撤职、停职,公众的关注大概会止步于此,在淡出公众视野一段时间后,以另外的身份和职务从事领导工作,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官员究责制度难道仅是为了让某个人下台再上台吗?

诸多熟视无睹的问题,何时才是尽头。乡村教师的培训和公益组织的发展,希望受惠的是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领导官员们,现行的制度下,我们还要走多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震耳欲“鸣”
后一篇:入职第三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