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教育:成为“00”后的成长导师三个“着力点”

(2015-06-14 19:52:06)
分类: 发表文章

 http://s15/mw690/001no8gvgy6T3XSgh7Ede&690

              成为“00”后的成长导师三个“着力点”

                                              / 刘波 

 早在八年前,《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当“80”后教师遭遇“90”后学生》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反响。那么今天,“00”后的孩子也逐渐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中学生。而 “00”后的中学生,毫无疑问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挑战。

 曾有美国学者把1980年以后出生,成长在数字环境下,并能自信而娴熟地使用技术的群体称为“数字土著”。那么看着数字电视、玩着计算机(IPAD)、摸着手机长大的“00”后,更是名副其实的数字时代原住民。

现在这个年代已经进入了娱乐时代,而我们很多老师是从奋斗时代成长起来的。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00”后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何和这帮在娱乐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斗智斗勇”,成为他们成长路的导师,则考量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一、乐于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关注点”

     《中国青年报》 2015518日刊发的《为什么老师不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文非常发人深省,该文提到老师推荐给学生的书和学生喜欢的书大相径庭。当然,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是,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爱好,那么教师的推荐和学生的兴趣之间就犹如两条平行线,不会有交集。我们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难起到教育的效果。这个事例,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了解的一个缩影。

 知名教育新闻评论人吴志翔(塞林)曾写过《当“书面体”遭遇“动漫体”》一文。文中提到,现在的孩子是在电子网络文化、大众消费文化的怀抱里长大的,我们教师虽然也置身这同一个社会,但对他们的世界终究显得隔膜。比如,他们嘴里经常冒出很多卡通人物名字,那些名字漂浮在这个喧嚣时代的空气中,那些形象闪烁在电脑、手机以及其他电子介质的屏幕中,我们闻所未闻——但是我们要求他们掌握古典形态的文化知识,要求他们背下牢牢刻在纸面上的人名地名;他们谈论游戏装备,我们不懂,他们说到cosplay,我们不懂,他们议论“后舍男生”,我们不懂——但是我们必须要求他们“学好英文、学好古文、学好周树人”。
    
青春期的孩子有偶像崇拜的现象,有追星的行为,这很正常,只要是他们不迷失自我就行。不同的时代,学生喜欢的偶像是不同的。十年前,周杰伦是很多中学生最崇拜的偶像,但是今天周杰伦在中学生中就没有这么高的地位了。因此,教师要想法设法了解学生崇拜的偶像,并尊重学生的偶像。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自己有共同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感受到教师和自己的“近距离”。假如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偶像,那在他们大谈这些明星有哪些不好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地站在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上了。相反,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偶像,并对学生的偶像有所了解,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耐心地巧妙引导,让学生懂得偶像的真正意义,那么,可以让学生的追星行为发挥正效应。从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让学生把偶像变为榜样,更好地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有些班主任甚至还和学生一起追星。比如学生在观看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班主任也有意识地去关注这样的节目,这样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评点相关的选手,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曾有这样一个班主任,他的学生喜欢听某明星的歌,他也成为了该明星的粉丝,并且还总结出该明星为什么受歌迷喜爱的N大理由,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对他佩服地五体投地。

 “要了解学生,就要先关注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喜欢玩游戏,那我也一定去玩一玩,看看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他们了,这样做工作更有针对性”,这是一位管理卓有成效的班主任所说的话。同时,学生的爱好也与他们的群体归属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如绝大多数男同学都喜欢玩网络游戏。事实上,网络游戏不仅仅成为学生娱乐的工具,同时也是他们人际交流的重要话题。不然,学生在人际交流中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就很难融入相应的圈子。当然,我们每位老师不可能都去体验网络游戏,但这毕竟给我们一种思路,那就是我们首先得知道学生喜欢什么,这样才更有利于开展自己的工作。“你可以不和他有用样的兴趣,但你要主动接纳他们的兴趣”,教师有了这样的心态,自然能更好地搭建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网络歌曲,据《人民日报》报道,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青少年不喜欢儿童歌曲,喜欢流行歌曲的有98%,喜欢影视歌曲的有86%,喜欢网络歌曲的有80%。可以这么说,网络歌曲已经渗透到当代人的生活中,并且青少年对此表示了相当的兴趣。如果教师一味地排斥、拒绝,很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因此,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并对他们进行指导的话,没有理由不去了解他们的喜好。否则,教师就可能会缺乏“共同”语言,被学生“无情”地抵制。

     现实中,很多教师其实是没有很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跟他们形成很有效的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刚毕业的教师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就是因为他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较近。

     如果教师除了自己所教的学科,跟学生简直就无法可说,甚至在有些问题上以自己的标准,把学生的兴趣爱好贬得一文不值,并以为学生好的名义,苦口婆心地要学生这样、那样,学生对教师也会有反感甚至对立的态度。如果学生从心底看不起教师,那么教师自然就失去了教育力。

        二、善于构建关系,赢得学生的“赞成票”

浙江省嘉兴市前些年曾进行过一次师生关系的调查,结果发人深省。该调查结果显示,有48.9%的教师还认为自己“很了解”或“比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自我感觉不错;学生认为老师“很了解”或“基本了解”自己的,却只占8.2%,根本不买账。可见,在师生关系的判断上,教师的自我感觉太好了。事实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甚至认为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面对今天的学生,教师尤其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用好“自己人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非常实用的“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效应”,就是人际交往中有意施加影响的技巧,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教师如能利用好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为自己好,是站在自己的一边,这样,学生就会支持老师,乐意听老师的话。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高校专家的讲座,她举了个自己用好“自己人效应”的例子。现在,大学生上课缺课现象比较常见,所以也导致了各种奇葩的点名方式。她上课的时候,如果发现少了学生,就会请各寝室长清点自己寝室的人数。如果有未到的,叫寝室长马上打电话通知,说老师看到他们没来上课,担心他们是不是生病了,不放心。这样别开生面的“点名方式”,让学生很感动。这样,她的课堂上很少有缺课的学生。

在这一点上,考量着教师的说话艺术,教师即便是批评学生,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为他们在考虑,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他们对教师批评的敌意,进而能接受批评。

第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待

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是非常在意别人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的。毫无疑问,教师恰到好处的公开表扬是激励学生努力前进的“重要推动力”,这对老师而言又是能很方便地做到的。当学生表现突出或有进步时,教师的一句真诚表扬,能让他们有如沐春风般的感觉。当学生表现不好时,教师的一句安慰同样会让学生感到温暖。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忽视。老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无动于衷,这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忽视,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对教师而言,要巧妙利用好期望效应,让学生在自己的积极期待下更好地成长。如果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期待,那么他们就自然对老师有感激之情,也会用实际行动对教师投桃报李,尽量不给老师添麻烦,也听得见教师对自己的批评。

    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教师是处于主动的一方。因此,教师要善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对自己的“赞成票”,提升自己的学生的影响力和教育力。

      三、甘于退居幕后,培养学生的“自育力”

      现在的青春期的孩子比较自我,具有叛逆心理。对于教师的要求,他们往往会对着干。因此,在有些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来说服自己,比教师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退居幕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在自我教育加快成长。

比如说学生使用手机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同样也是一个让许多学校感到为难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堵还是疏,也莫衷一是。现在对于学生家庭来说,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个智能手机真的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因此,如果教师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就会遭到学生的抵制,学生也会跟你打游击战。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学生的自控力不强,放任学生使用手机肯定也不行。教师可以把这个球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处理。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使用手机的利弊。同样的话,让学生自己说出来,比教师更有说服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制定使用手机的公约。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能不能用,关键是怎么用,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用。如果仅仅把手机作为通讯工具,作为学生在学校的上课期间,是不需要用手机的。如果学生把手机带进学校了,可以把手机关闭。如果把手机作为娱乐工具,那么,上课期间带娱乐工具进教室肯定是不合理的。学生在讨论中,对这个问题形成共识后,就可以制定教室里使用手机的公约,并相互监督。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自己反对则是说不过去的。教师把这个问题“转让”给学生之后,既解放了自己,又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最终达到所需要的目的,真的是一举多赢呀。

同样,还有很多事情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比如中学生穿什么服饰最美?如何合理上网?怎样让自己在追星中获益?

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去关注,让学生在判断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作为局外人,对有些问题进行评判,就显得比较客观,可以对某些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比如针对层出不穷的明星吸毒丑闻,教师可有意识地制造“热点讨论”,引发学生去关注偶像崇拜的真正意义所在,让大家认识到很多明星的背后并不那么光鲜。通过这样的主题讨论,学生对偶像崇拜也会有更理性的认识。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开发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育人资源。让学生自己去悟出某些道理,比教师直接把道理讲给学生听,效果要更加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推卸自身的教育责任,而是把学生推向前台,自己则退居幕后,需要的时候则能提供必要的帮助。

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难免会犯错,教师要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对他们少些苛责,多些关爱,站在学生的身后,用自己的真情和智慧,助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今日教育 2015年第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