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依托“读书共同体”,造就“书香教师群”

(2011-04-20 22:18:16)
标签:

杂谈

分类: 奖励荣誉

依托“读书共同体”,造就“书香教师群”

             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   刘波  315200

内容摘要:从总体而言,当前教师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读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教师读书社这一“读书共同体”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全校性的读书活动,并充分利用QQ群的网络“学术外援”助力教师写作,有效地推进了教师群体阅读,让教师阅读的“星星之火”实现了“燎原”。

关键词:教师读书社、读书共同体、网络“学术外援”  教师群体阅读

20089月,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把“书香校园建设工程”作为学校的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这三年来,学校按照预先的目标,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学校在2009年和2010年《教师周刊》组织的两届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均获得组织奖,教师获奖人数均为全宁波大市学校之最。

    一、培养“读书种子”,发挥辐射作用

    对于教师读书来说,如何有人能起好“领头羊”作用,那么,对于推进教师的群体阅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我们成立了教师读书社,培养教师中的“读书种子”,并发挥好“种子效应”,推进教师全员阅读。

    1、好书共读,不断转变观念

    学校于200811月成立了教师读书社,吸收了10位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和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为首批成员。这些骨干教师都比较忙,如果这些教师都能很好的读书的话,那么其他教师以工作忙碌没时间读书的理由就失去了市场。在读书社的精心安排下,两年半来,教师读书社的老师们共读了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陈桂生的《课程实话》、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吴非的《致青年教师》、闫学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方新田的《平静的忧思》等10本优秀的教育类、人文类著作。特别是首本共读的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对教师读书写作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等方面有着深入浅出的阐述,对于教师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起到了积极的“启蒙”的作用。

    2、定期交流,推进智慧共享

20093月,在教师读书社成立4个月后,大家在共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9堂必修课》的基础上,举行了读书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大家充分感受到了阅读对提升教育理念、提高自身境界的积极意义。通过交流,大家相互鼓励,树立了进一步阅读的信心。

此后,教师读书社定期举行读书沙龙,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分享阅读的收获,走进了陶继新、张文质、吴非、闫学等名家的精神世界。大家在交流中相互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营造了读书社内良好的读书氛围。2010年和2011年寒假后新学期报到的第一天,读书社的成员们都举行了读书沙龙,迫不及待地分享假期的读书感悟。

这两年来,教师读书社还邀请了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张文质和闫学,与读书社的成员面对面交流,分享大家的读书感悟。

3、发挥辐射作用,成为全校标杆

    20108月,在教师读书社的基础上,学校还成立了教师专业写作组,吸收了24位教师加入了这一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写作组纳入教师读书社统一管理,更好地组织教师来研讨当前教育刊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分析各类刊物的特点,组织教师多练笔,多向相关的刊物投稿,用写作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写作组的成立,使得“读书种子”的队伍进一步壮大。

两年多来,教师读书社的“种子效应”大显魅力。首先从教师读书社自身的成员来看,大家阅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学校政教主 任小杨老师因是体育老师出身,原先他只喜欢看武侠类的小说,加入教师读书社后,在这一团队的影响下,慢慢喜欢上了阅读教育著作,并且读写结合,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读书社也成为了全校教师阅读的风向标,教师读书社的老师在阅读的书,很多教师都会自己买了来看。比如说,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经常在很多老师的平常交流中出现。

教师读书社每个教研组都有成员,教师读书社成员自然就影响到了组内的其他教师。

二、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员阅读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推动教师全员阅读才是书香校园建设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学校除了抓好“读书种子”队伍建设外,推进全员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

 1、鼓励教师自费订阅,阅读优秀专业报刊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好“教师专业报刊征订补贴制度”的引领作用,鼓励教师们自费订阅优秀的专业报刊。此外,20092011年,学校连续三年为全校教师人手一份订阅有助于推进教师读书写作的《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

在学校的引领下,教师自费订阅专业刊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09年达到了人均2.5份,2010年和2011年人均近3份。而且教师的阅读走出了“学科阅读”的局限性,走向了“开放阅读”。教师在专业刊物的选择上,不仅仅阅读自己本学科的刊物,还阅读《教师博览》、《教师月刊》、《师道》等综合教育类的刊物,2011年,教师人均自费订阅综合类的教育刊物近1份。

   2、安装教师共享书架,方便教师开展阅读

   为了更好地营造浓郁的教师办公室学习文化,深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20104月,学校工会特意为全校的14个教师办公室安装了小型的不锈刚书架,还给书架配上精神食粮。工会先后赠送了《破解幸福密码》、《做最好的自己》、《24节气养生法》和《教师一定要注意的99个健康细节》等书。工会将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好书赠送到教师共享书架上。
     
教师从学校阅览室借来的新书,也可以放到教师共享书架上。教师自己读过的好书,也可以放到教师共享书架上。现在,已经有不少教师把其他的好书放到教师共享书架上了。这样,可以真正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工会倡导倡导教师充分进行碎片化学习,在点滴的积累中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201010月,学校去杭州博库书城采购图书时,一些好的图书,比如《教师的20项修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教师专业成长》、《跟孔子学当老师》等10种书,就按照教师共享书架配置,每本购置14本,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教师的阅读提供便利。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励教师阅读写作

 

近年来,党支部、工会和教科室都联合开展有奖读书征文活动,并为教师提供书籍。比如2009学年的寒暑假分别为每位教师人手一本发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吴非的新作《致青年教师》,并鼓励教师读写结合。学校每次都举行全校性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大家共享读书的收获。

学校还在老师撰写读书征文的基础上,挑选优秀征文参加由《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组织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读书征文比赛。在各类读书征文活动中,学校还把精神奖品作奖品,比如2010年寒假开展《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征文活动,教科室把李镇西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和闫学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两本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的优秀著作作为奖品,让教师们继续深入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2011年寒假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把吴志翔(塞林)的新作《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作为精神奖品!

     三、搭建网络平台,促进读写结合

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了教师读书写作群,邀请了著名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同行和报刊的编辑记者作为网络“学术外援”,给力教师读书写作。

1、充分享用群内丰富的学习资源

 每天早上,学校的教师读书写作群里就会出现一个励志故事,这个故事的提供者不是本校的老师,而是学校的“学术外援”———江苏省特级教师凌宗伟。 凌宗伟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二甲中学校长,近年来因为推行学校行为文化建设而闻名全国,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发表了大量文章。他在学校建立了教育行者博客圈和QQ群,每天在上面发一个励志故事,并把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相关思考,及时发布在QQ群里。他于20108月应邀加入仁爱中学的教师读书写作群后,把相关信息同时提供给仁爱中学的QQ群,为群里的老师带来宝贵的精神食量。

以下就是他发布的一个励志故事《呵呵,谁是老大——每天一个励志故事(679)》

五个指头站在一起比谁是老大,谁应该排第一。老大说,我最粗,我应该排第一;老二说,我最灵活,我应该排第一;老三说,我最长,我应该排第一;老四说,我最珍贵,戒指是戴在我上面的,我应该排第一;老五有什么理由能排第一呢?老五说,当我们去朝圣拜佛的时候,我领队,在最前面,自然是第一。

此外,群里还有山东省特级教师郑立平,他是全国有名的班主任研究专家,并且组织了一个全国的民间班主任研究组织,经常将一些学习资源发到群里。

 这样,学校的教师读书写作群内,可以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

  2、搭建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当然,QQ群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信息交流。由于这个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内群,而是有了众多的网络“学术外援”。这样,教师们除了与本校的教师交流外,还可以向校外的专家学者探讨问题。比如学校邀请了知名教育学者姜广平和《教师博览·原创版》的方新田主编作为读书社的远程指导老师,这样,大家可以就读书写作方面的问题向专家咨询。

     学校也充分利用好了群的信息交流功能。比如大家可以在群里开展在线的读书沙龙,使读书沙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校及时把《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组织的读书征文评比和年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的信息在群里发布,并经常温馨提醒教师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早完成。

     通过读书写组群这个网络平台,学校读书写作的氛围就更加浓郁了。

      3、让教师与报刊编辑“零距离”沟通

     说起来,学校教师读书写作群内的编辑阵容堪称“豪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信息报》、《教育时报》等知名教育报刊的书评版的编辑全都应邀成为网络“学术外援”。此外,全国教育名刊《教师博览》的全部编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信息报》、《教育时报》《教师月刊》、《师道》、《教书育人》等专业报刊的相关编辑也在群里。这样,教师们想向这些刊物投稿,就可以很方便地跟这些编辑取得联系,为教师的投稿大大提供了便利,也大大激发了教师写作的积极性。

     现在,包括《中国教师报》在内的众多编辑在群里多次发布征稿信息,为大家提供了很多的写作机会。目前,教师读书社的老师已在《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教师博览》等报刊发表多篇书评文章,就是因为这个“超级智慧群”起了推动作用。

      我校在推进教师读书上的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重视,建立读书组织,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推进全员阅读就不会只是一个“神话”。(本文在2011年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