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科研在教师的成长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周刊)

(2007-12-30 16:36:07)
标签:

杂谈

分类: 发表文章
  今天,去学校拿《教师周刊》,意外地发现自己以前在教师话坊上发起的帖子《教育科研究竟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登出来了,篇幅还挺大的.一次发不完,还写了待续,可能下次还会再登.
  这样,2007年,我总共有3个发起的话题在《教师周刊》刊登,而且,篇幅都还挺大的,应该说是挺不错了.
教科研在教师的成长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周刊)
 教科研在教师的成长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周刊)
 

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lbrenai
  “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不少学校也获得了累累的科研成果。有一个学校申报省一级重点中学,在“科研成果”方面因为没有省级奖励,在这一项上没“基本合格”。正在这个当口,该校的一个课题获得了浙江省第五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于是完全合格,得到了拯救。
  作为校长,没有理由不重视教育科研,因为课题组长基本上都是校长。事实上,课题研究中,校长全程参与的并不多。很多校长只是牵头担任组长,基本上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过程。但是,课题结题时,校长是课题研究的第一作者,这样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所以,学校需要课题,校长需要课题,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广大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得到了哪些发展。
  事实上,学校的课题研究跟广大教师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在很多学校的课题研究中,往往只是申请立项,然后束之高阁,快到结题的时候,再请专家指导(很多是研究生执笔)。有些只是学校的专业写手写课题报告,然后评奖,皆大欢喜。但事实上,广大教师并没有在轰轰烈烈的课题研究中得到发展,课题成为了学校的美丽包装。
  其实,教师科研成果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如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如果一个教师用心花点时间在上面,经常看看专业杂志、动手写写教研文章,肯定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现在,有很多教师都不会写论文,认为写论文是没什么用的,而且是中小学教师的负担。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们根本不把写论文当回事。如在评中学高级职称的时候,很多教师就卡在论文这一项。其实,用5年的时间写1篇论文在省级发表,也不是一件难事。但很多教师是快到评职称的时候,才想到没有论文。本来就不会写论文,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发表论文,那自然是难上加难了。
  教育科研不是花架子,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教育科研,如何来真正推进教育科研。

裘志刚
  研究课题的关键是要有价值,今天一个一等奖,明天又一个一等奖,如果一点价值都没有,那就是在浪费人力物力。要做好一个课题,不在于开始或者结束,而在于过程,在于扎扎实实做好其中每一个环节。这样到结题的时候有很多内容可写,而且更有价值一些!
 
知不足斋
  楼主的帖子涉及好几个问题:
  一、校长作为课题组组长,实际上并未参与课题研究,却在结题时享受第一作者待遇,是侵犯了真正作者的署名权,窃取了他们的智力劳动成果。
  二、所谓的课题研究,实际上并没有研究的过程,仅有开题和结题两个环节,因此停留在文本的意义上,所获奖项是虚名,但并不否认个别情况。
  三、广大一线教师实际上并没有参与课题研究,对研究也没有什么兴趣,课题成果也没有实用价值。
  四、由于课题研究的这些虚假现象,使得广大教师丧失研究的信心,因此也忽视了研究的好处,忽视了自身研究能力的培养。
  五、综上所述最实际的问题是,教师到评职称的时候交不出论文。
 
lbrenai
  课题是学校(校长)的,论文是教师个人的.当然也有不少校长全程参与课题研究,甚至撰写课题报告的,而且在推进课题研究中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但这种情况是不多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促进教师个人的科研意识。

裘志刚  
  校长有时作为课题组组长主要是凭借本人的知名度,想在课题评比的时候能上一个台阶,但我不赞同这种校长挂名的做法。

xszxlcq  
  今天我县召开了教科研颁奖大会,局长要求校长们高度重视教科研,以教科带动教研,教研引导教学,不知道校长们能否落实。从我校的情况来看,校长并不重视教科,教科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我们教研组虽然在教科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在这次会议上得到一定表彰,但总觉得是孤立无援的。

fuweiping  
  课题研究这种问题是早已存在,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很多领导是“既想让马儿不吃草,又想让马儿跑得快。”只是表面上支持,没有资金,什么事也干不成。我们的研究很多没有一点经费,如果真刀实枪地干,只得自个儿掏腰包。可惜现在老师还没有肥得流油,那就只能做假。
  二、现在教师空前地繁忙,比如我,有三分之二时间是浪费在应付各种检查上。
  三、真正能搞研究的有几人?谁愿意来搞?研究了一年的所得还不如有的人网上搜一下再组合一下写一篇论文划算。

cgfsss  
  楼上所言极是,要真正把科研搞起来,需要多方的努力,首先是领导要真正重视这项工作,带头搞科研,把科研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次,在经费上要落实,而不再是白条一张;再次,给教师留有相应的时间余地。

一统江湖
  上楼的观点我不完全赞同,一般教师也可以搞课题啊,也完全可以担任课题组组长啊。如果你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自然是没戏了。

大姚大白
  我在教育科研战线奋斗近5年了,深知教育科研对教师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1996年以来,教育科研如火如荼,从教育行政的鼓励倡导到如今作为衡量办学水平、师资水平的重要指标,而随着论文成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后,教育科研也逐渐成为教师的必备之能。
  虽然我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全员教育科研培训,虽然各级领导都在不同场合不断重申教育科研对于教育发展、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虽然我们可以拿出N多的课题N多的论文来证明教育科研的丰功伟绩和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热忱,然而绝大多数教师科研能力低下、教师对教育科研并不认可却是事实:
  一、教育科研太过神圣:教育科研从一开始推出便取样于社会科学研究,其学术化的文体象八股文似的让教师们很难接受。而从课题规模及标准化来看,也并非一般教师所能承受。这也就造成了教育科研高高在上,让广大教师觉得无从入手,自己没那份天赋禀性,一直处于敬畏和排斥状态。
  二、教育科研狭隘化:教育科研到底是什么?如果随机调查一番,得到的必然是做课题与写论文。这是在教育界,特别是基层,对教育科研狭隘的理解。但真正熟悉教育科研的人应该非常清楚,课题仅仅是教育科研的载体而已,而论文也只不过是阐述自己观点的表现方式而已。教育科研除了课题和论文,还有很多部分是不可观测的。教育主管部门只是抓住了一些可检查、可比较的部分罢了,我们的重点和评价都只放在了文本的表述上,而对于科研过程、教师感受等等却严重忽略。以至于大部分教师把教育科研进一步窄化成坐在办公室里编故事,比的是文字功底。因此,我们也就常常看到,从事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往往就是单位里文笔比较好的那几个人。当然,笔者不反对对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润色和包装,但如果我们过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表述之上,那么只能把大部分的教师排斥在教育科研场域之外。
  三、他发到自发——教育科研何去何从:对教育科研认可度较高的教师,他们基本经过了他发到自发的成长过程,慢慢认识到了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在世俗的世界里,教育科研成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对于各类奖项的过分看重也使得教育科研浮躁不堪。对学校教育科研的评价也常常停留在精英科研之上,而对于真正的群众性科研却很少有所触及。学校在操作教育科研的时候自然地采用二八分类规则,即让20%的教师去包装科研(请原谅我用“包装”二字,因为现在的教育科研太缺乏思想和践行,都是他人资料的重组堆砌),让80%的人当听众或者旁观者。而我们心里都清楚,缺乏认知的教育科研必然是一种假科研。
  如何转化教育科研的形象;如何尝试建立适合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形式;如何放弃一些名利,把教育科研看作是一种常规工作,看作是解决日常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手段,看作是发展自己的途径;如何把教育科研转化为学术性质的分享与交流、思考与成长,群众性教育科研确实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一切都还任重而道远。
  柯山之梦
  制度使然,校长负责制嘛!只要校长认为他有挂名的必要,那他挂了名,无人能拿他怎样。
  xszxlcq
  教育科研,一般教师自然可以搞,教学上的问题确实需要我们去研究。但小课题得奖的可能性很小,教师也就没兴趣搞了。如果范围稍大一点的课题就会涉及到几个班级、几个部门,这就需要领导的支持,如果领导不支持,你有这份心也搞不起来。
  当然,教师的成长与教育科研是分不开的,一个教师善于钻研,经常搞些小课题,对其自身的成长是很有利的,教学成绩不纯粹是教学经验的累积,思考和研究可以大大缩短成长的过程。
  lbrenai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自助式的教育科研是最有用的,才是真正的主动参与的教科研。只要自己能坚持下来,肯定会有收获。
  独步天下
  正如前面几位同仁所说的那样,学校要考核教科研成果,所以会付出很多精力去搞,甚至有些学校还出钱买课题。课题的完成往往是突击性的,申报时忙一阵子,找些理论支撑;结题时再忙一阵子,编一些材料。这样的课题不仅没有实效,还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助长了不正之风。而通过做假得到的课题,往往比自己写的更容易得奖,这让一些教师感到受挫。
  翁奇
  德育、教学、科研,这三个方面,前两者已经很成熟了,科研现在是最薄弱的环节,大家还要给科研更多的宽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