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国十策开始,到之后的配七条,再到四举措,直至最近的政治局会议8条为下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先刺激什么、后发展什么,形成了逐渐清晰的脉络。
从最初的三年4万亿估算(其实是中央财政1.2万亿,地方财政和银行配套带动3.8万亿),到各地承诺的积极拉动地方经济的18万亿,新一轮投资热呼之欲出。虽说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初,把救经济的定位是建立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之上的,但从其后的配七条和四举措推出看,中央政府的着重点在投资牵引方面,深喑此道的地方政府除了挖潜财力、赤字财政之外,更多的着重点还是放在了“跑部进京”,也就是说,从年底的1200亿蛋糕中撬到多少,在今明两年的财政计划中可以分得多少份额,至于承诺的18万亿,多少来自节余,多少来自银行贷款,多少来自社会融资,一句话,先喊出来再说。以上是资金来源方面的问题。再看投向方面,地方政府无一例外地把撬动经济,维持GDP高速增长的着重点,放在基本建设之上,至于社会保障、改善民生考虑相对不多,原因也在于投资大、见效慢,对主要经济指标贡献小,那么其后的一哄而起,势必带来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建设的发展质量不高、结构不好、后劲不足的种种弊端,对于上述问题,发改委和其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重点提示了目前各地申报的项目能通过一半就不错和注重发展质量的三令五申,但归根结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可能是地方政府和主要领导人的利益,虽说上述利益的归结有时是统一的。以上是发展质量的问题。鉴于上述两大问题的矛盾,在挽救经济快速下滑中,先发展指数促进经济软着陆并尽早形成拐点,再发展消费和民生稳定收入增长预期,应该与历史的遗留问题的处理方法别无二致,那么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对相关受益板块的推动作用,也可以逐步厘清。
在经济软着陆的过程中,首先受益的是工程建筑板块,特别是能在国家投资为导向的重点建设工程中中标的大型工程建筑公司,当然部分提供产品的相关交通设施、提供采购产品的相关公司也会受益。随后是受益大农业板块,比如农业设施建设、种类、紧缺化肥等农业上游公司,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也能在发展的后期,特别是发展质量不高、结构不好、后劲不足的投资为决策层所重视时,节能减排也能分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枚羹。再后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企业,经济危机实质性影响不大,重投资扩内需时,很容易因中游的加大生产而使订单增加,业绩激增。其它的无论是医药、教育,还是家电、轻工、纺织等直接消费,都属于一个产业链的下游产业,等到经济复苏时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参与过早效果不好。综上所述,对于国家拉动经济遏止下滑对资本市场相关板块的影响也是一个逐步和渐进的过程,上游提供技术支持或直接服务的上市公司往往能占得先机,迅速利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转向之机,促使公司摆脱困境、起死回生。至于在本轮反弹中跟风强势的钢铁、机械、建材需要有一定的谨慎心理,在国家经济政策催生的一波大涨中,有多少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优势,真正赢得订单,是其后能否还有再次上扬的关键。
其余例如地产,券商衍生品种,3G通信和新上海等,多数为对政策相对敏感的脉冲反应,中线机会不多,但在消息刺激下,也会有短线强势。国家的政策有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对相关受益板块的影响也有一个沉淀筛选的阶段,那么基金、保险资金原有的重仓板块势必也有一个按照国家政策导向重新调整仓位比例的阶段,这个过程相对漫长和乏味,指数反弹不会太高,个别板块和个股相对活跃,构成筑底前时代的主要特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