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重投资促内需拉消费的实质性举措保障平稳较快增长,实体经济主管部门的门庭若市、热火朝天,证券期货监管部门门庭冷落、人烟稀少,两者形成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照。对于中国股市政策市和资金推动市两大特征,市场参与各方资金紧紧压在箱底,行政干预一呼百应、揭竿而起成为了尘封的往事。人们不禁要问,资本市场发生了什么,往日的牛气冲天恍若隔世,夺得全球主要资本市场跌幅之冠后,市场的基础性结构性矛盾浮出水面。
按照惯常的说法,融资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基本任务,但在历经13个月挤压泡沫控制流动性、监管失控救市治市稳市失败后的自由落体,市场的基本功能已近丧失;资源配置、产业导向、宏观经济晴雨表等附带功能难以展现,资本市场成为上看决策层眼色,下看周边市场冷暖的“死”市。时至今日,作为监管层、市场参与各方均有反思和悔过的必要。
作为监管层来说,市场化原则还是行政干预促进市场稳定的思路上含糊不清,手段上患得患失,监管上忽冷忽热。对于一个新型加转轨的市场来说,允许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在思路和政策导向出现偏差和失误,但以改革和发展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应成为一个立足点。在制度治市和稳定市场预期关系的平衡上,既要照顾当前,又要立足长远,做到灵活性有效性针对性的统一。市场的基本矛盾已经上升为,由于市场架构不合理,担负市场稳定重认的长期机构投资者的信心丧失,它们的主要述求在于大小非低成本的不公;市场主体资金的信心向弱带动了市场重心的逐步下移,如果不能平抑和遏止市场信心的根源,则需要出现稳定市场的第三极——平准基金来行驶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资本市场目前所面临的信心缺失和主要矛盾及解决方法,集中渗透在大小非问题和平准基金的示范导向作用上来。
大小非的问题,是基金等主要机构投资者乐观预期中国股市黄金十年的市场化竞争性谈判的失误。事过境迁时过境迁,当初看似公平公正的市场化支付对价方式远远没有包含之后的风险控制,当然这个主要的责任在于基金等主流资金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谈判未考虑风险控制因素。上述构成大小非问题的根源。在这个问题上,监管层也不必一味抱着当时市场化方式解决全流通问题,现在行政干预有悖当时的原则,而在市场广为关注并形成示范的大小非问题上,迟迟得不到市场化的追加谈判或缓冲措施的机会,导致了主流资金群体的信心集体缺失。
平准基金确有平抑股价巨幅波动的作用。是政策面假以市场面之手,解决过冷或过热市场趋势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对主流资金群体缺乏市场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已不能担负稳定市场作用之时,通过示范作用、恢复市场信心作用明显。
通过上述分析,特别是美国次级贷的深化导致的金融系统信用危机、责任危机来看,自由经济不是解决资本市场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号称世界最自由最民主的政体国度,不得已祭出向金融企业、实体经济注资之时,监管层再抱自由经济的衣钵,教条僵化,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对实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既然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一年三改,注重了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个大小非的市场化纠偏机会为什么就不能坐下来重新谈判?
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资本市场的作用功能定位看,对目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成极为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附带功能放大积极财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杠杆作用。在恢复信心、稳定预期、推动发展上,所起到的作用远远高于某一个行业的投资带动或某一个环节的比例调整。在当前特定环境下,股市兴则经济兴,人气旺则消费旺,也许在实体经济投资拉动趋缓之时,正是理顺资本市场关系、解决资本市场问题的最佳时机。如果仍然抱着经济好了、股市也就好了的陈旧认识,不注重实体经济和虚拟资本的相互关系,不倾听市场参与各方的心声,不注重扶持调动市场的积极力量,势必面临发展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后劲不足的种种不重视科学发展的老路。
也许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心理下,对实体经济的最直接最有效支持就是重启融资和再融资基本功能。但预先取之,必先予之,稳定市场预期、激活市场人气是重中之中,弥合分歧、达成共识,认清资本市场所面临的困难并认真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监管层之上的决策层首要考虑的问题,切不能急功近利,作出涸泽而渔的错误决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