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市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七木琴社、香港吟诵学会举办的“吟唱传习班”,满满地结束了,满满地感恩、满满地吟唱……
传习班由七木琴社宁澜清老师主持,整个课程均由李明先生口传心授地指导大家,谢东笑老师分享了弦歌弹奏,并与李明先生互动,交流古琴弦歌的创作、弹奏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
太多想表达的,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吟唱的片段,和大家一起传承吟诵文化,在当下!
【片段一】
小時候,看見天上的彩虹那麼美麗,常常目不轉睛地追著看,一直看到彩虹在天上消失為止,回家還纏著媽媽問個不休,媽媽說:那是一座仙人的橋,仙人要去一個很美很美的地方,仙人過了橋,彩虹也就消失了。以後讀書識字,讀到一首首很美很美的詩,讀呀讀呀,總覺得沒法讀得跟詩一樣美。
一首優秀的詩,語言簡潔優美,意蘊豐富,使人長久沉浸在真、善、美的世界,浮想連翩,回味無窮。中國優秀的古詩詞是文學藝術的精品,通過了歷史的考驗,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它的語言聲調,音韻鏗鏘,由它語音節奏所自然產生的音調,便是吟唱曲的基本聲腔,具有民族民間音樂風格,滿是傳統色彩,通過這座色彩斑斕的橋樑,人們便容易到達詩歌的美境,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心頭紮根。
http://s3/mw690/001nnXkwgy6TJrP6xZEd2&690
【片段二】
傳統吟誦音調的特點
吟唱曲簡易、通俗、優美、高雅,自成一格,今簡單闡釋如下:
一、吟唱曲依字音行腔,語音與音樂相比,十分簡單,所以吟唱曲十分簡易。再說,古代文人多不懂音樂,極少是音樂家、作曲家,故文人音樂及吟唱音調也必然拙樸自然,不事雕鑿。宋時,蘇軾以歌伎念奴唱的曲調配「大江東去」,當時的人便諷刺說:「關西大漢」、「鐵板、銅琵琶」怎麼唱《念奴嬌》?
二、吟唱曲是讀書人的玩藝,古代讀書人大多數在民間擔當各類工作,只有極少數人做官,在做官之前亦仍在民間,歌詩誦詩的腔調,必也接近民眾,是個與民同樂的水平,故吟唱曲必然通俗。說個故事聽聽:
北宋詞人柳永,精擅音律,赴京趕考時,流連於秦樓楚館、勾欄瓦舍,且喜為歌伎樂工填詞,常自創詞調,並拓展詞的內容,除羈旅愁思、離情別緒、山川勝景以外,也寫都市生活、男女私情,而作品又多為長調,音律諧婉,曲詞配合精妙,十分適宜歌唱。柳詞語言直白,淺近通俗,一時之間迅速普及,時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且使一代詞風由雅轉俗。他兩次應考科舉均失敗,意氣之下,寫了一闋《鶴沖天》詞,其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句
。當時的皇帝宋仁宗留意儒林動態,他是個假道學,排斥「俗艷」。柳永本已考取進士,當皇帝知道新科進士是家喻戶曉的柳永時,就變了臉,把柳名字劃去,還刻薄地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仕途不順,潦倒一生,終以貧病交迫,死於羈旅。柳永詞今存二百餘闋,輯為《樂章集》。「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普及的程度達到家喻戶曉,歌詩誦詩焉能不通俗?
三、唐代酒樓茶肆中,有專業歌伎歌詩誦詩,以資招徠,所歌所誦旋律必優美、通俗,否則怎能客似雲來?歌伎歌詩又常重金徵求文人詩,文人名利雙收,不應徵才怪。這對促進唐詩興旺,也不無影響。也說個故事:
唐開元年間,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閑居長安,在一個小雪的冬日,相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壼。」這是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王自是得意。接着,一姿色稍佳歌伎唱:「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夜何寂寞,猶是子雲居。」唱的是高適《哭單父梁九少府》詩。高捋鬚微笑。一位聲色俱佳者接唱:「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大喜,這是他的《長信怨》詩。最後一位絕色佳人上場。王之渙說:「前皆下里巴人,陽春白雪來也。」果然,歌伎唱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眾大樂。
四、先秦時代哲學家老子《道德經》言:「大音希聲」,「希聲」有解為「稀聲」,亦有解為「無聲」。偉大的音樂必簡單,甚至「無聲」。儒家經典《禮記.樂書》:「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文人拜孔子為先師,又崇尚老莊,故吟唱曲的簡易,符合傳統,其來有自。
五、
傳統吟唱的音源,全是人們身邊熟悉的民族民間音調:民歌、紅白事禮生音調、民間小調、戲曲、曲藝音調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音調。古代歌詩誦詩音調是通俗的,我們今日也必走通俗的路,絕不要自扮高深,標榜高雅,製樂艱難,拒人於千里之外。
六、西風東漸已超過百年,百年來,人們自幼兒園、小學開始,已受西樂熏陶,西洋音樂早已深入人心,成為我們自己的音樂、我們自己的傳統,且已有三、四代之久,可說現代人的耳朵也已十二平均律化了。況音樂為全人類共同財富,故不應過於強調中西分別。如果我們將西樂、印度樂、阿拉伯樂風等,全置我吟唱曲音樂囊中,予取予攜,唯喜愛是尚,何樂不為?再說,隋、唐時代,九部樂、十部樂大多為胡樂,唐時「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王建詩),藝術自由交流,古樂、新樂自然發展,無人設限,方成就唐一代璀璨的音樂文化。今日傳統吟誦音調中有些西樂的蹤跡,何須大驚小怪。
七、傳統吟唱依字行腔,處處依就語音,甚受規限,音樂無法施展,吟唱者心意本不在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千古名句。不像歌曲,以音樂為主,可天馬行空。你想要在音樂上作超越,很好,參與音樂人行列吧,就在隔壁。難怪吟誦者也因此而常被拍錯門呢!
八、現今的傳統吟誦和現代吟唱,是一翻新樂種,它吸收民歌、戲曲、曲藝、流行歌曲及一切當代音樂素材為養料,只為妝扮優秀的古代詩詞,不越歌詞語音雷池半步,自成一格,不同於民歌、戲曲、曲藝、流行歌曲及藝術歌曲,由於音源廣泛,除語音規限外,無所束縛,故天地廣闊,大有施展的機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