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苏思棣先生古琴讲座
摄影:邵韵桦
文稿:谢冰曉
2010年11月12日,璀璨的亚运之夜,火树银花,热闹非凡,中山大学中文堂却一室琴音萦绕。在这里,香港德愔琴社社长、香港中文大学及浸会大学古琴导师苏思棣先生与古琴爱好者们一起分享了他三十多年来弹琴、斫琴的经验,琴趣盎然。
一曲《湘江怨》,悠悠缠绵,说着说了千年的相思……苏先生说,《湘江怨》以泛音开始又以相同的泛音结束,仿佛通过时光隧道回到远古,看见碧澄澄的湘水和水边哀伤的女子,尔后又从同一个隧道返回。弹琴,情在其间,才能打动别人。书法、茶道、舞蹈等等都是一样的,艺术至臻处,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先生为大家介绍了琴器、弹奏、琴谱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他的感受、理解。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中国有很多上天赐予我们的东西”,包括斫琴要用到的鹿角漆(保护琴面,改善音质)、丝弦(余音绵长)等等。其实,单从琴的结构、徽位的距离、琴弦的振动等等如此和谐的结合来看,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激聪明的祖先呢?
之后苏先生又演奏了几曲,有他自己打谱的《山居吟》、《山中思友人》,也有他的老师蔡德允女士传授的《水仙操》和《渔樵问答》,每一首曲子,苏先生都能讲出他心中的意境。想起我曾经感叹《沧海一声笑》弹不出谢老师的豁达,燕彬同学说:“琴同阅历对曲子的理解有关。我个人觉得《沧海一声笑》是看透红尘的一种洒脱,要年龄去沉淀的。”果然是每个人胸中的沟壑不同,落弦得音总有差别。
http://s1/middle/4b33fc7cg952bda891c43&690
讲座的最后,在场很多琴友向苏先生提出问题。中山大学文学系的一位琴友想知道《酒狂》的状态是“扣舷而歌”、“举杯邀明月”、还是“杯莫停”。苏先生认为,原谱并未说明弹琴的情绪,只要顺理成章,怎样理解都可以。星海音乐学院的冼健胜则想了解朴素的指法是不是属于“文人琴”,苏先生表示没有听过“文人琴”一说,其实琴声可以慢慢带着人的精神进入一种状态,表演的形式是无所谓的。随后,谢东笑老师提出了“弹钢弦和丝弦手法的异同”、冯焕珍教授想了解弹奏不同版本《渔樵问答》的感觉、刘笔华提出斫琴时怎样的巢腹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把琴聊欢,你来他往间,我受益匪浅。
“不惜歌者若,但伤知音稀。”和谢导秀老师带领众多岭南琴人传承岭南古琴一样,苏先生也一直在香港积极推广古琴艺术文化,相信,古琴的知音会越来越多!
http://s13/middle/4b33fc7cg952c0d78359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