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节课,我想要的有点多——《搭船的鸟》课后记

(2025-11-06 19:41:16)
分类: 教育点滴


《搭船的鸟》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经典课文,以孩童视角记录观察所得,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优质载体。11月5日参加了区校长优质课展示活动,课上,我以 “学方法——会运用——善积累”为核心脉络,围绕课文设计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与写作技巧、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积累丰富的词汇。自己想要的有点多,但课堂实践中,因目标落地节奏把控与学情适配度不足,部分环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目标一 “学方法”:聚焦观察与写作逻辑

本课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 “观察细致、观察有序”的观察方法,以及 “写作有序、有颜色、有连续动作”的写作技巧。聚焦第二自然段的外貌描写,通过圈画 “彩色的羽毛、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翅膀” 等带颜色的词句,让学生直观感受 “观察细致” 与 “写作有颜色” 的特点;聚集第四自然段动作描写时,通过梳理一系列的连续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写作用连续动词”能让画面更生动。

从课堂效果来看,因为本节课之前老师已经教过,所以学生都能准确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也能找出文中体现颜色与动作的语句,所以“学方法”的目标没有难度,学生都能掌握。但未进行“观察顺序”与“写作顺序”关联性的教学,这也是自己在一次一次备课时纠结的地方。三年级的孩子认知尚浅,教学时让明白“观察有序是写作有序的基础”即可,不用把问题想复杂了。

目标二 “会运用”:聚焦外貌与动作描写

为实现“会运用”的目标,我在学生掌握外貌描写方法后,特意设计了 “大熊猫外貌描写”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大熊猫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描述其外形。此环节是想检验学生对“按顺序、有颜色”写法的运用能力,考虑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特意为他们提供了支架:填空式表达。当然也鼓励了能力强的孩子们可以自由表达。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两处问题:一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完全依赖支架。二是学生语言材料欠缺,不能准确表达出熊猫部位的形状。有说 “熊猫的耳朵像银杏的叶子” 时,有说“腿像柱子”,孩子们是观察到了,但表达都不够准确。虽制定了评价标准,但因为时间关系,评价和指导都稍显匆忙。

时间的过度占用直接影响了后续教学,对第四自然段 “鸟捕鱼情景” 的描写一笔带过,引导学生体会“冲、飞、衔、吞” 等连续动作的表达效果,及让学生尝试为翠鸟捕鱼的视频配上画外音都没有进行。这一问题也暴露出对学情预判不足,高估了三年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目标三 “善积累”:聚焦词汇梳理与积累

“善积累” 是本课的隐形目标,我原本规划了四处词汇梳理点:一是从鸟的外貌描写中积累 “颜色艳丽、伶俐可爱” 等印象类词语;二是从捕鱼动作中提炼 “迅猛、敏捷” 等表现特点的词语;三是从场景变化中收集 “霎时、转眼间” 等表时间快的词语;四是从作者情感中梳理 “赞美、喜爱” 等情感类词语,此目标本不是重点,只是想渗透,希望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但课堂实践中,词汇积累仅完成了印象类词语和情感类梳理,明显感到学生的词汇储备水平偏弱。不过因为是隐形目标,所以达不到也是可以接受的。后续可以根据三年级学生特点,每课聚焦一类核心词汇,降低积累压力;也可提前制作“词语卡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让积累真正落到实处。

这次虽然是赛课,但我一直抱着上 “家常课” 的心态,只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有真实的提升、真实的收获。备课过程中,我始终没固定过教学语言,因为我知道,站在鲜活的学生面前,教案上的文字一定会变:学生会有想不到的提问,会有没预设的表达,这些课堂生成都需要及时调整预设,用更灵活的方式回应。

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是珍贵的收获。教育者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去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智慧,不只是设计精彩的环节,更在于能跟着课堂生成调整策略,让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转。就像《搭船的鸟》里,作者的观察从 “抬头看见鸟” 到 “仔细瞧细节”,再到 “看捕鱼动作”,始终跟着眼前的景象变;教学也该这样,要跟着学生的状态调整,才能让每节课都有生机、有温度;更要在课前对学情有真切的了解,不能贪多,要聚焦学生真正需要的,方能精准发力,让课堂更高效。课终时,我和孩子们聊了作家郭风爷爷的“五官开放”,我希望孩子们能开放自己的五官,开放自己的心灵,走进缤纷世界,观察、感受,然后用文字记录下美好的事物。其实这也是在对自己说。一个人不管到了什么年龄,要永远像孩子们一样葆有一种单纯的“热爱”,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永远充盈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这个夜晚的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