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五年级语文《搭石》同课异构教研后的点滴感受
(2025-09-17 16:14:19)分类: 教育点滴 |
让思维在语文课堂生长
参与五年级语文组同课异构教研,两位骨干教师同上《搭石》一课,两节课目标明确,围绕“提高阅读速度”这一阅读策略,她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各有巧思。听完课,和老师们进行教研时,大家谈到了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我们许多课堂存在有共性问题:学生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有些脱节,优秀生完成任务后思维空转,课堂回答多随教师思路亦步亦趋。所以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以文本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持续性与活跃性,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真正高效的阅读策略,核心在于平衡阅读速度与内容理解—— 绝非单纯追求 “快”,而是通过科学方法减少无效消耗,聚焦核心信息,最终实现“读得快且懂得多”。
很多人阅读慢的核心原因是视线频繁回退,本质是“大脑处理速度跟不上眼睛”。所以教材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进行了“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策略的培养。当我们弄明白了这一阅读策略的真正意义时,我们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就可以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方法:可以利用引导器,比如用手指或笔尖,沿文本匀速移动,速度略快于平时阅读,强迫眼睛跟随引导,不允许回视,引导器能帮我们提前聚焦下一句内容,减少无效停留。同时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一定要让学生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关注文本内容。读完一篇文本后,可以让学生记录阅读时间,同时完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题目,以检测阅读效果。检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自己阅读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问题,有意识的克服问题,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教师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跟踪指导,这样才真正能够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让课堂高效。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是统一问题,统一学习任务,当优秀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总是用端正坐姿进入等待状态,这看似是保障课堂进度的“统一节奏”,实则是对优等生思维活力的隐性消耗,这种 “一刀切” 的任务设计,本质上是忽视了学生思维速度与深度的差异:学困生需要时间逐段梳理文本逻辑,而优等生早已完成基础信息筛选,却因缺乏进阶指引陷入“无事可做”的困境。长期如此,不仅会消磨优等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会让课堂陷入“快的等慢的、慢的赶进度” 的低效循环,违背了分层教学促进全员思维发展的核心要义。其实,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任务 “分层加码”:在布置基础任务的同时,提前预设进阶挑战,既让优等生的思维持续向深度延展,也为学困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真正实现慢者不慌、快者不闲的“分层与续航进阶”的良好课堂生态。
比如《搭石》一课安排第一个学习任务时,给学生自读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录阅读的时间,阅读完后检测阅读的效果。通过这样的任务提示,也是告诉学生,学生的阅读要和内容连接起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时,有意识的记忆文本内容。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有一个进阶的学习任务:最先完成任务的合上课本,可以尝试用简单的语言写下你了解到的文本内容。
通过差异化任务分配,让优等生的思维持续深入,也为学困生留出学习空间,避免“一刀切”导致的思维断层。
三、创设“开放与鼓励赋能”的情境,激活思维活跃性
比如《搭石》课后第2题:从哪些语句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操?有孩子说:从第2段中“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一定……找来……,再在上面……,直到满意了……”体会到了乡亲们的善良淳朴、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情操。这样一个答案就是一个封闭性的问题,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孩子们的思维没有被激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层次的去抓住关键的“一定”“合适”“几个来回”“直到满意”这次文字,让孩子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个画面里摆搭石人的动作、表情如何?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这样开放的想象情境会让学生想到:一位老爷爷,裤脚卷到膝盖,弯着腰把石头往水里放,放好后退后两步眯着眼看,觉得不稳又走过去挪一挪,泥水溅到裤腿上也不在意;还会想到:他自言自语:“这下路过的孩子就不打滑了”;还会想到一些细节:他可能急着去赶集,手里还攥着布袋子,但看到坏了的搭石,立马放下袋子蹲下来。
这样的表达不再是抽象的品质概括,而是具象的画面还原,思维在关键词想象的延伸中被彻底激活,我们的课堂上也就有了孩子们充个性化的思维展现。
而“鼓励赋能”则是让思维持续活跃的催化剂。面对学生跳出标准框架的回答,教师的鼓励至关重要。课堂上可以设置“与众不同”分享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也可以采用 “延迟评判” 原则,不急于否定看似“偏离主题”的表达,而是引导“说说你为什么这么想”,让学生敢于展现思维的轨迹。这种正向激励可以让学生敢于跳出预设,课堂上我们就会听到更多灵动的表达。
语文课堂的高效,本质是思维活动的高效。同课异构的教研方法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不同的老师对同一文本在共同解读基础上不同的设计及目标,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我该如何上好一节目标明确且高效的课?《搭石》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以文本为支点,为学生搭建思维生长的阶梯,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焕发生命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育的深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