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军人到军神,让人物形象立起来——五下《军神》文本解读

(2024-03-19 17:41:4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点滴

   提到神,在人的心目中首先想到的是天上的神仙,神话中的人物,是具有超能力的,无所不能的存在。在《军神》一课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刘伯承的“军神”形象,就需要抓住故事中“人”到“神”的文字描写。  整个故事是按照问诊、术前、术中、术后的顺序来展开叙述的,叙述中,两个人物贯穿其中。

   先来看沃克医生在事情发展中神态的变化:

   问诊时面对病人两个“冷冷地问”,知道是军人后目光“柔和”;术前得知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生气”地要求,听到原因后的“愣住”;术中颤抖的手,额上的汗珠;术后“由衷地说”,到“惊呆”、“慈祥”,至最后的“肃然起敬”,让我们看到了沃克医生内心的变化,从冷淡、到关切,到敬佩,这样的心理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军神”形象,在沃克医生心中越来越高大,越来越让人高山仰止。

   再来看看刘伯承在故事发展中的表现;

   术前病人“平静”地回答,告知沃克医生自己不使用麻醉剂的原因,一个“平静”让军神形象在这里已经立了起来,这需要多大的决心,这需要多坚定的信仰!术中,他紧紧抓住,直到把床单抓破,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这其中受到的剧痛令旁观者心惊胆战,而刘伯承却一声未吭,这种超凡的毅力,这种坚强的意志,让“军神”形象丰满起来。而术后他的“勉力一笑”中的所说,更让人难以置信:手术台上,一刀、一刀……七十二刀,刀刀见血,刀刀扎心,在无麻醉剂的情况下,常人又如何能忍受得住?常人又如何能一刀不差地数出来,那一刻,那漫长的一刻,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他的内心又是如何想的呢?来看一下刘伯承的资料: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刘伯承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当时,亲朋好友多不赞成此举,他却慨然作答:“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正是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信念,24岁的他,在手术台上一定想的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大脑,为了今后能拯民于水火,实现自己富国强兵的愿望,我一定要战胜剧痛,我一定能忍受得住,一刀、两刀、三刀……这“勉力一笑”,让我们感受到了他身体的虚弱,感受到了他努力地用自己的“一笑”安慰医生,用自己的“一笑”表达战胜剧痛后的胜利姿态,此时,沃克医生不由得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敲打这我们的心,让我们震撼,让我们钦佩!“军神”形象在这时如一座丰碑矗立起来。

   当我们一遍又一遍朗读这个故事时,“军人”形象变成了“军神”,而从“军神”身上我们更感受到了一种“军魂”,那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顽强的革命意志。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解放,一代代像刘伯承一样的革命军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人民的福祉,一代代像刘伯承一样的革命军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有军人,祖国就放心;有军人,人民就安心;有军人,社会就会多一分和谐;有军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就有了护航者。

   读到这里,想到这里,面对军神,你又会由衷地说些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敬过往敬当下
后一篇:活在童话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