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展心理学》第一次听课收获

(2022-03-11 13:46:22)
分类: 教育点滴
《发展心理学》第一次听课收获

丁老师的授课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于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丁老师  讲到了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我的共鸣,也想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图式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和类似环境中,因为不断重复
而得到迁移或概括,每个主体的图式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变和丰富,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平衡之后而构成了新的图式。
而婴儿出生之际,几乎没有什么图式。随着儿童的成长,他的图式越来越概括化,多样化,并且逐渐地趋于成人化。图式的变化和完善永远也不会停止,童年的“感知——运动”图式必然发展为成年的图式。
图式,是否可以当一个名词来看,比如:花、草、树等,也可以看做一个动词,比如:看书、拥抱、跑步等。 
二、同化
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外界的刺激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比如说儿童在学习中,他在一年级学轴对称图形时,他之前讲过很多这样的图形,比如蝴蝶、金字塔、飞机、五角星等,这些最初也只是作为图式存在他们的脑子中,当老师把这些同类的图形归纳到一起时,他也就有了新的图式产生,那就是归纳总结后得到的一个新的图式“轴对称图形”,之后,当他再看到这样的图形时,他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个概念,这就是同化。
三、顺应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去适应环境的需要。比如儿童刚入学时,他要摆脱之前对家庭的依赖,从之前和家里人相处,到今天到学校相处,虽然有许多不适应,但他必须改变原有的环境和心理,去适应新的环境,这就是顺应。
如果是“同化”只是量的增加,那么“顺应”则是质的改变。
四、平衡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就会想办法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不断发展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把学习过程视为(经验)同化和顺应(认知结构改变)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符合辩证法的,因此,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学习观,对我们的学习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同化和顺用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且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是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春游白云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