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表演大会 • 悟剑篇

标签:
武术于承惠悟剑篇双手剑体育 |
分类: 中国武术1970-2013 |
文中部分图片由“银河舟曲”兄提供,特此感谢!
在济南期间,吴彬教练也注意到了于承惠,二人日后惺惺相惜,交往密切,其间发生了不少故事。
由于什刹海业余体校武术班的孩子在济南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北京市有关领导大受鼓舞,开始重视吴彬等人多次提出的建议——组建市级专业武术队。一年多后,北京武术队正式建立,吴彬担任了男队教练。又过了几年,于承惠从宁夏返回济南,中途路过北京,曾接受吴彬邀请,临时指导队员训练一周,专门教授李连杰等人身法运用和发“劲儿”。不久,香港导演张鑫炎到内地挑选武术运动员出演《少林寺》,吴彬又特意向他推荐了于承惠。
于承惠在济南大赛上虽技惊四座,但自身的境遇并未得到太大改变,赛后又回到工厂继续当他的起重工。他在业余时间里依然乐此不疲地习武练功,同时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深入研究现代科学、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他研究过人体运动科学理论在武术中的应用,研究过中医理论与武术的结合,研究过用现代美学理论指导武术套路结构设计------以所获知识为指导将师承的螳螂剑法重新创编。
http://s16/bmiddle/001nnTAfzy6I4KQu1bN6f&690•
作为竞技武术诞生初期的专业运动员,于承惠和很多同辈人一样,自幼接受老一辈严格的武术基本功训练,对传统武术有着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来虽然按照竞技武术的要求加以规范,却比晚辈新秀们更具根基和渊源,所以马志斌教练对他们的评价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使武坛呈现出了一派崭新面貌”。离开赛场后,这批人往往会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再到传统武术当中去认祖归宗,汲取营养。像于承惠这样肯于学习,善于钻研的人,还会继续发扬“继承创新”的精神,深入挖掘,创立新风。他的队友于海也是这样,曾在七星螳螂拳的师承基础上,将山东当地流行的各派螳螂拳融会贯通,创编了集各派风格、技法之大成的新型螳螂拳套路。
在所有的武技中,于承惠最痴迷也最擅长的是剑术。他从小生长在螳螂拳武术盛行的胶东半岛,受过这方面的名师指点,于螳螂拳、剑都有深厚的功底。七十年代初,他一直沉迷于对螳螂剑法的深入研究与套路的结构性改造中。
http://s8/mw690/001nnTAfzy6I4LEfFuT47&690•
1975年,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习惯于晚睡的于承惠目睹了电闪雷鸣、暴雨如瀑的天象奇观,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个令人激动的景象——大自然中一支倔强的螳螂,傲然昂首,面向混沌的苍穹,顶着急骤的风雨,迎对炸响的霹雳与疾迅的闪电,运动“巨斧”不屈搏斗······他被自己意象中短小而劲健又睥睨一切强势威逼的形象所感动,从而为多年来一直不断尝试的创新实践找到了贯穿的精神主题。
http://s14/bmiddle/001nnTAfzy6I4L8GRel9d&690•
在受到那个风雨之夜的启发之前,他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但总觉得不足,似乎少了一些精神层面的“魂魄”,在整体风格上失之一般。那一夜的迅雷闪电振聋发聩,使他找到了灵感。不待天亮,他就在自己家的房间里对着大衣柜上的穿衣镜比划起来,越比划越来劲,弄得家人跟着一块整宿失眠。
而后,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壮怀激烈的《悟剑篇》:拼全力,挥巨斧,与天搏命。驾雷电,穿风雨,天马行空。------
http://s7/bmiddle/001nnTAfzy6I4L1iiiy66&690•
创编一个优秀的武术套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于承惠的“双手剑”从这时起到最终出台,经历了足有四、五年的时间,才真正成型并趋于完善。
于承惠在他日后主演的一系列影视作品中,充分展示过他独创的双手剑套路。外行人能够从他的表演中,感受到流畅洒脱的美感与大气磅礴的威势;武术行家则领略到他运劲独到的身法韵律,以及剑术中凌厉、细腻的攻防技法和不失质朴的传统风格。常与于承惠搭档演出的计春华曾经向他学过这一套路,说他在演练时没什么固定程式,看似随心所欲,却每每表现得十分完美,显然深得精髓,顺化自如。
http://s12/bmiddle/001nnTAfzy6I4Llh0Dh6b&690•
中国武术源自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之中,经过了军事武艺的阶段,而形成于民间,并在习武之人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日渐提高并完备。于承惠、于海等人的继承、改造、创新是实践和总结过程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但在竞技武术为主导的大环境下,其结果在民间已无继续成长和充分发展的空间,甚至面临与古老拳种同样的自生自灭的命运。
有鉴于此,仍一直留在专业队的于海将自己的新编螳螂拳带入了竞技赛场;于承惠则在1979年出山,担任了宁夏武术队教练,将双手剑教授给了年轻的运动员,用于争锦夺标。这些现象佐证了一位著名武术学者的论断——竞技武术与民间传统武术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前者从后者当中汲取营养;后者靠着前者的影响力和自身顽强的生命力生存。
http://s3/mw690/001nnTAfzy6I4LSOx1wd2&690•
http://s8/mw690/001nnTAfzy6I4LU0BbF07&690•
附2:于承惠书法作品
http://s1/mw690/001nnTAfzy6I4LUj5Cg6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