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2018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圆满告罄,斑斓绣片惊艳全滇
这赛的是绣女心中的乾坤正道,大爱如虹!
【本版作品均为帕男所摄,不经本人同意不得使用】
2018年8月3日上午,在楚雄州体育馆,全省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刺绣和设计图静态展开展,全省167幅绣片及刺绣作品、183张创意民族服装设计图参加角逐。

作品局部
【中国刺绣·民族刺绣】的内涵
天地山川——气势喷薄于绣外,抱负藏匿于针间。
江河湖海——大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大情小爱——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花草虫鱼——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生产劳动——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居家生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中国刺绣那些事
刺绣,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要。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
《尚书》说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花纹,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种花纹,称十章。这里至少有两种刺绣的(指黼黻)。
周代《礼记·祭义篇》中说“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
据《辞海》,“黼(音辅)”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音符)”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纹”。《礼记·月令篇》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古代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是画的,下裳是绣的”。总之一句话,刺绣
秦汉时代,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了丝织品的发展。刺绣一时间被大家所追捧。上到帝王的服装,下到富人。他们都十分喜欢刺绣,富人喜欢在自己坐卧的席面绣上风景等,就连自己看到的幔帐也是绣上各种花纹。此外皇帝祭祀用的冕服,赤舄图,都是对于刺绣有着极高的要求的。刺绣一时间成为了阶级和身份的象征。发源很早,古已有之。
而到了汉末,六国时期,刺绣越来越喜欢表现文化。当时佛教文化的兴起也要刺绣更多的偏向了佛像和人物形象等方面。后来出图的北魏的佛像图也是佐证了这个事情。
后来社会的固化越来越严重,唐代刺绣成为了女子的必修课。墨绣(也叫发绣)就是起源自这个时期。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这些大家闺秀的加入也要刺绣更加的受到欢迎了,刺绣成为了评价一个女人的必考项。
当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的情况下,官府的刺绣开始走向了没落,但是民间的刺绣行业在不断进步。因为刺绣行业得到了文人的青睐,所以这个时期的刺绣风格多样。
单一的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当时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地域和喜爱的风格不同。刺绣慢慢的开始分了流派,他们在技法和风格上进一步的发展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京绣,鲁绣,等都是这个时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且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蜀绣等都是这个时期发展的产物。
除了四大名绣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中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刺绣是表现一个民族生活情趣的手工艺术的重要手段,是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素质的外在表现。少数民族刺绣题材广泛、内容
丰富、绣法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少数民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
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钱袋等都有刺绣。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刺绣据考证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彝族先民认为黑色是大地的象征,是孕育各种动物和植物的母体,属于雌性物质,同时还含有成熟、庄重、威严、主体、主宰之意,是事情和问题的根本;红色和黄色意义有两层:一层是象征红、黄花朵配合成美丽的颜色之意,另一层是体现出热情、豪放、勇敢。白色是纯洁、善良、轻柔的代表,与污浊、肮脏、狡诈形成对立;蓝色是指蓝色的天空,认为黑色的大地和蓝色的天空是最早“清”与“浊”两种物质相配后发展起来的一对雌雄统一体物质,她俩相配后又产生了大地上和空中的万物,这无边无际的蓝色还意味着人们心情舒良、广阔与自由之意;草绿色是红色、黄色花朵的母体,指山川、江河和周围生长的草木。不同的纹样用色不同用途也不同,其艺术效果也各异。彝族刺绣一般都是以黑色和天蓝色作底色。刺绣的纹案主要有:日月、星星、鸡冠、云彩、波浪、牛角、牛眼、铁环、蟹、羊角、窗格、蕨基、穿山门、鸡肠、竹骗、火镰、马牙、彩虹等。刺绣手法变化较多,有垫绣、引绣等。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