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日,食品安全的一次城乡“苦旅”

(2007-04-05 22:03:40)
标签:

张炜

光路

食品安全

苦旅

土豆

乔家坪

广州

分类: 张炜之评论报道
冬日,食品安全的一次城乡“苦旅”

 
    编者按:
  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我们随意地抽取了三个点--山西省一个小山村,吉林省一个城乡结合部,广东省一个繁华街道。我们想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与繁忙的都市人,对食品安全到底有多少认识上的差别?
  看似轻松、充满了生活情趣的短暂“旅行”中,我们遇到了朴实贫困的村民、刚刚解决温饱的大爷大妈、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等。通过对老少、城乡,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们的访问,我们发现,食品安全意识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中,还太远太远……
  “旅行”站点之一--乔家坪
  华北一个村:从没听说过食品不安全
  □张炜(《生活晨报》特派记者)
  山西省临县雷家碛镇乔家坪村坐落在一个沟谷里,两面被大山包围,冬日明媚的阳光只有中午时分才来小山村“转悠”一会儿,随即又下了山坡。
  这里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天,是农闲的时候。太阳来时,村民们走出家来,背靠着院子的围墙在阳光下“撇儿”(当地俚语:聊天)。太阳开始落山时,他们也各归各家,刺骨的寒冷和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显得小山村格外静谧、萧条。不过,这可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已经出了13位大学生,姑娘们十分乐意嫁给村里的小伙,可是,至今村里还有11位老光棍。
  在政府“要想富,办学修路栽枣树”的号召下,村民们栽起了一山一山的枣树,大枣行情却从以前的一斤一元下跌到今年的五六毛钱。秋收后,村里的年轻人又在政府“十万大军闯天下,天南海北临县人”的号召下,大多外出打工了。“我们干的都是体力活,搬砖,扛水泥,挖煤等”,村民高乃兵说,外出的村民一般都是腊月下半月才回来。
  村民们几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每天的饭菜基本上是自己从地里收获的,他们很少吃大米,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吃。早上一般是吃面食,炒点土豆块,当然也有不少人舍不得吃白面,吃一些杂粮,晚上是小米粥煮点土豆什么的。反正他们所有的饭都与土豆有关:土豆丝、土豆条、土豆块,炒了、蒸了、煮了,再不就把土豆加工成凉菜,或者加工成细丝拌点白面蒸熟,便成了都市人所说的“拔烂子”,这里的人管它叫“擦擦”。吃土豆时有的人皮都不削,也不懂挖芽,更不知土豆长芽的地方是有毒的。
  这里没有商场、饭店,惟有两家投资了3000元左右的小卖铺和两家小药铺。小卖铺里有醋、酱、盐、方便面,还有2元一包的麻花和1.5元一包的饼干。小卖铺每隔半个来月就有个体批发户送货上门。食用油是附近的小贩们用三轮车从县城运来的,村民们一般用粮食交换,多少有点“以物易物”的味道。
  “盐、醋、酱这些东西是不会放坏的(放坏就是腐烂的意思)。要是方便面、饼干之类的食品放坏了就便宜卖,赔本也卖,实在不行就只能自己家人吃或送给亲朋邻居,还有的给了讨吃的或喂家畜了。”一个小卖铺老板说。至于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一些经营证件,他们听都没有听说过。
  每月农历初三、初八,是村里人到镇上赶集的日子,中午饿了在露天吃炒面皮或担担面,1.5元一碗的炒食在火苗和烟熏下两分钟就做好了,卫生状况却着实让人担忧。
  小山村里没有冰箱,村民有自己的“土冰箱”--在屋子附近的土墙上打窑洞,夏天洞里阴凉,把容易腐坏的食物放进去就起到了保鲜作用。冬天把食物放进瓷盆里,放到户外或不生火的屋子里。食物一旦腐坏,他们就快速把它吃了。一位老大爷说:“有了怪味的肉放进油锅里炒炒就没事了,变馊的小米饭把它烧开再拌点白面,吃起来香着呢。”
  村民们喜欢扎堆儿凑热闹,端着饭碗到户外凑在一起吃。大风夹着尘土袭来时,他们用手遮住碗口,风过后继续吃,在他们眼里这根本不算什么。他们更没有便后或干活后洗手的习惯,黑乎乎的手拿着馒头却吃得有滋有味。不过,他们的确没有洗手的条件。夏天男人们在地里作农活时,中午妇女们便会把做好的饭菜用小桶盛好送到地里让男人们吃,他们也只能把手在身上蹭蹭就吃。村子的下面有一条小河,现在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小顽童们便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雪糕加工厂”,用石头凿下一块放进嘴里,吸吮得津津有味。
  这里冬天没有发生过食物中毒的事,夏季会有人拉肚子,其实有时因为食品不安全而吃病了,他们也不知道。
  太阳落下了山坡,村民们的屋顶上又升起袅袅炊烟,在全国上下新农村建设正热火朝天的今天,希望这里的村民能早日懂得食品安全与他们健康的关系。
  “旅行”站点之二--东山屯
  东北一个屯:从未怀疑过食品不安全

  □李小峰(东北师范大学学生)
  东山屯(东北人管村子称“屯”)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净月旅游经济开发区,毗邻吉林农业大学,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几乎被周边城市边缘化了。村子的地势有些不平,与周边相比,凸起有几米高,像海洋中的一小块儿岛屿孤独地耸立在大海中一样。这个破落的小村落与它周边的大学城、居民区、小商业街极不和谐。
  这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小村子,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屋。我们在村口的养鸡场门口,看见大卡车正装载成箱的鸡蛋准备往城里运。沿着村口的土路走进去,东北农村常见的房屋便呈现在眼前:不高的小平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最典型的是房顶上的小烟囱,证明他们还在烧柴禾做饭。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以至于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我们的鞋和裤脚已经和尘土“结为伴侣”了。
  我们想在这里搞个食品安全调查。正揣着手走在回家路上的李大妈被我们的问题搞得一脸惊讶,大概食品安全的话题她从来没想过,也从来认为不应该由她去想。朴实的李大妈用她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平常买东西都上农大附近的小农贸市场,吃的东西都挺好的,没什么好担心的!平常俺也不怎么关心报纸和电视上对于食品安全的报道,也不怀疑肉有没有瘦肉精,酱油合不合格,食物油安不安全。”谈话结束的时候,她还特别对我们强调说,东西都挺放心的,吃的东西更没什么毒性!没有不合格的食品对自己健康造成威胁的经历,周边的人也没这种经历。
  走进村子里,我们遇见正牵着牛往牛棚外走的白姓妇女,我们的调查就在牛叫狗吠声中开始了。这位妇女和李大妈的购物地点一样,这里的村民大多如此。当我们问起对吃的东西是否放心时,她说:“挺好的啊!难道有什么不合格的吗?”谈起是否关心媒体对不合格食品的报道时,她用肯定的语气讲道:“我也总看电视,关心的!”我们同她告别时,一口标准的东北口音从她那有些发黑的白口罩里飘出来,犹豫又夹杂些许胆怯:“听说又新开了一个超市,在哪里?”她最后的这句话让我们有些怀疑,她真的很关心食品安全的报道吗?那为什么连开了近两个月的新超市也不知道在哪里?她出去买东西的次数多吗?
  村子中间的土街上,正在吃爆玉米花的几个年轻人面对我们的问题,想都没想就回答道:“没有啊!不关心!”他们又吃着爆米花说笑起来,其中两个人还边吃边用袖子蹭自己那张脏兮兮的黑脸。面对提问,正和丈夫清理刚刚从市区收回来的垃圾的一位白阿姨说:“挺放心,很少会想到这些问题,大家都这样啊。”
  走出村外的时候,附近沁馨园居民区的门卫说他也是东山屯的。据他介绍,村里人都在农大附近的农贸市场买食品,他们对安全问题很少关心,也不太懂,更不问什么牌子可靠不可靠,顶多关心一下药品是否有假药。他告诉我们,明年东山屯就要拆迁了,政府有新的规划,也许村民的意识会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居民区附近的一家韩式料理(东北与韩国距离近,韩式饮食在这里占很大比例)餐馆老板对我们说:“食品安全不是我们尽力的事儿。我们顶多尽量买新鲜的蔬菜,买正宗的酒、饮料,如果买到假的东西就去退换。至于农药超标啊,就算真的有问题我们也无能为力,何况这里又是郊区,一来查得不严,二来居民的关注度也不高,再说老百姓太讲究的也没几个啊!”
  其实,在这次搞调查前,我们准备了很多问题,但村民们对食品安全的漠视让我们的问题派不上用场。瘦肉精、劣质奶粉、毒大米等等,这些东西压根儿就没在他们的观念里,甚至饭店的卫生他们也不关心。不过,像东山屯这样一个靠种地为生的村子,没有大量的购物地点可选择,他们更多的是吃原生态的食品,自然不会在食品安全上投入太多的关心。有一丁点儿关注度的人,就是那个门卫,他说:“我们是消费者,没有知情权,只有被动消费啊。”就像那个餐馆老板说的,他们不是中坚力量,能起到的作用是微弱的。
  通过与东山屯居民的接触,我们真切地感觉到,经济还不富裕的村民只有真的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才有精力关心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也没有“雅兴”关心食品安全。真希望村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吃的东西越来越安全。
  “旅行”站点之三--荷光路
  华南一条街:明知不安全还照吃不误

  □邬周云(网易体育频道编辑)
  俗话说,“食在广州”。在广州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寻找到“美食天堂”的影子。无论是人海涌动的天河城,还是满耳朵都是本土粤语的中山路,抑或是充满文化韵味的“城外孤岛”--大学城。可要想了解最地道的广州生活,就必须深入到最普通的居民生活中去。
  荷光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广州街道,处在天河区中山大道一所高校旁边,这里也是广州外来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地区。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们会将他们的忙碌印在这条并不平整的马路上。涌动的人头,密密麻麻的出租屋,穿梭于人群中的电瓶车,还有街道两边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食肆,这就是广州最本色的城市符号之一。
  早上6点钟刚过,广州城还笼罩在冬日的黑夜中,沉睡了一夜的荷光路已经被食肆的香味叫醒了。有新鲜榨出的豆浆、黄澄澄的油条、北方口味的煎饼,还有浓郁广州特色的小吃。在这条街上,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吃不到的。
  食肆众多的荷光路毗邻一所高校,俨然也就成了学校的“编外饭堂”。午饭时间,学生们便三三两两来到这些小饭店里,饱尝美食的同时也驱走了冬日的严寒。
  一家饭店的刘老板是广东客家人,在这里已经做了两年多生意。这个饭店由两个相临的小店铺组合而成,厨房和客人坐的地方也就一墙之隔。透过上菜的窗口可以看到,厨房摆设有点凌乱,像青菜就直接放在一个不干净的大盆里,而且这个大盆就放在厕所的门口;肉摆放在一个破旧的木架子上,上面有几只苍蝇起起落落。刘老板解释说:“荷光路上几乎每家饭店的厨房都这样。如果真按照卫生局颁布的卫生条例来执行,成本实在太大。绝对放心,东西只要煮熟了,吃下去就没事。”他还说:“在荷光路上开店,竞争很激烈,没有自己的招牌菜,很容易就关门大吉的。”
  在这样的饭店进餐自己担心不担心?我坐到正在吃饭的一桌学生当中,一位姓邓的同学说:“其实我们都知道这里不卫生。可附近每个店都差不多,要是对卫生挑三拣四,真的就没地方吃了。”另外一位同学接过话茬说:“关键是味道好就行了。我们出来吃饭就是嫌学校饭堂的大锅饭难吃,吃来吃去就那么几个滋味。这里饭店多,能吃的菜也多,价钱也不贵,很适合我们学生。至于卫生问题嘛,眼不见为净,能吃就是福,管他呢!”
  晚上11点30分,是广州夜生活开始的时候。华灯闪烁,车水马龙,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喜欢在这个时候吃点宵夜,把肚子填饱,让美食伴着自己进入梦乡。
  午夜时分的荷光路,人气一点也不输于白天。虽然很多饭店关了门,街道两旁却冒出了众多的大排档。一排炉子,几张桌子,就这么简单的家当,却能吸引众多的食客。刺鼻的烧烤味,夹杂着食客们嘈杂的说话声,中间还有啤酒瓶破碎的声音--这就是荷光路最典型的夜市。
  路边大排档的卫生情况和白天大同小异。靠近厨房位置的地面总是湿漉漉的,饭桌还比不上白天干净,桌布脏兮兮的,仿佛从开业以后就再也没洗过,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桌布“遮羞”。无论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吃东西,卫生状况是得不到有效保障的。
  虽然荷光路饭店的卫生条件并不好,但对于附近的上班族和学生来说,也许是“如入鲍鱼之肆”的原因,并不觉得这是多大的问题。广州是快节奏生活的城市,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上班族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挣钱,至于吃饭,就是填饱肚子而已,越简单越快越好。而对于囊中羞涩的学生来说,饭堂大锅饭的滋味确实让嘴里“淡出个鸟来”,外面的小饭店俨然是不错的选择。在肚子和卫生面前,人们的选择很现实。
  广州是个美食之城,研究吃的学问比其他地方明显高出一筹。人们选择去哪里吃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那里的饭菜香不香,有没有什么拿手菜。至于卫生,只要是在广州居住过的人都会晓得,这个问题大家真的不关心。
  可是,身体是自己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道理难道他们不懂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