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佐军、田惠敏: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2023-02-20 19:17:55)
分类: 改革

《与改革同行》系列697

2023213日—2023219日)

关键词: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财会监督;财政资金;交通物流;医保改革

引言

20232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对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这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第一份一号文件,是建设农业强国起步之年发布的文件。从今年开始,我国开始向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办国办发文,加强财会监督工作。中央纪委发文,要求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国家发改委发布“碳达峰十大行动”进展报告。国家医保局印发职工医保改革配套文件。

一、法规政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2023213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中废旧设备规范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废旧设备资源物尽其用,做好基金和贷款项目中废旧设备回收利用工作。(2023214日)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2023215日)

                                                         

专栏:中央强化财会监督,瞄准这些关键问题

财会监督是依法依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财政、财务、会计活动实施的监督。中央要求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财会监督是一大重点,在维护中央政令畅通、规范财经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财会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财会监督体系尚待完善,工作机制有待理顺,法治建设亟待健全,信息化水平不高,监督能力有待提升,制约了财会监督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同时,财经纪律松弛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违规使用财政资金、财务造假多发、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失守等问题,严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亟须强化监督和治理规范。

为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解决违规使用财政资金、财务造假多发等问题,国家出手强化财会监督。2023215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根据《意见》,新时代财会监督不是传统意义的财政监督、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简单加总,而是三者的有机融合和凝练升华,是涵盖了财政、财务、会计监督在内的全覆盖的一种监督行为。为此,《意见》坚持系统观念,提出了构建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并推动构建监督主体间横向协同、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财会监督机制。

随着《意见》逐步落地,预计相关部门通过加强财会监督,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财政对于国家治理的保障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同时,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更为规范,企业的诚信度提高,市场经济运行的秩序更为规范,助力我国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

                                                         

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鼓励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自愿申请开通门诊统筹服务。这被认为是实施职工医保改革的配套文件,让地方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将更多的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服务提供的范围。(2023215日)

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意见》,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严的基调、采取严的措施大力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2023216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和文件的决定》。(2023217日)

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2023217日)

二、重大事件

2023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大会召开。(2023212日)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实施。(2023217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碳达峰十大行动”进展报告。报告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成效明显。二是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取得积极进展。三是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四是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扎实推进。五是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成效明显。六是各地区认真谋划周密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七是国资央企努力在碳达峰行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3217日)

我国首个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在大连建成投用。(2023217日)

据“博鳌亚洲论坛”公众号消息,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定于328日至31日在海南博鳌举行。年会主题为“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2023217日)

三、精彩观点

《求是》杂志发表的总书记《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文章提出,第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第三,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第四,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有针对性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第五,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防范房地产业引发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23216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认为,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需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有序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生态。有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统筹布局算力网络,为人工智能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充分的算力。(2023215日)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更加有力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今年减税降费、支出投向、地方债风险管控等多个方面进行前瞻研判。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依然被放在重要位置。刘昆介绍,要坚持“开正门、堵旁门”,遏增量、化存量。完善常态化协同监管,坚决禁止变相举债、虚假化债行为。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紧盯市县加大工作力度,强化隐性债务问责和信息公开。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逐步剥离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分类转型发展,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坚持系统观念,高度警惕产业、金融等领域风险向财政转移集聚,支持做好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等防范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23216日)

“新浪专栏”刊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重恩《当前改善企业心理预期的发力点》的文章。文章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改善民营企业心理预期。充分肯定和宣传民营企业的作用,有益于增强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政策制定坚持专业性、协调性、可预见性,让企业有更稳定预期。正确看待经济增速放缓,端正预期。抓住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对于形成正面预期也很重要。(2023216日)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龚桢梽在国新办举行的“实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深入推进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大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并且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2023216日)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我们在对民营企业进行调研时发现,他们关心的不是更多的减税降费,而是在预期上、政策上怎么更稳定,发展上更放心,现在带着种种忧虑,预期尚不稳定,研发、投资都举棋不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得病”。所以,有地方提出“休养生息”,是指打掉各种禁锢,减少各种不确定性,让民营企业真正安心。在“安心”两个字上做文章,要从营商环境、社会舆论等方面去着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大环境好了,民营企业的干劲自然而然就会迸发出来,这比任何政策刺激都更有效。(2023217日)

《中国经济时报》刊发对李佐军的《高价彩礼”屡被中央点名 大数据“透析”全国各地彩礼金额》采访文章。针对扎实开展高价彩礼治理的建议,李佐军提出,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综合治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二要推广婚俗改革试点经验,构建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三要提供服务和保障,形成综合治理的激励引导机制。四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完善综合治理的文化引导机制。(2023217日)

《人民日报》刊发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经济二局局长祝丹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文章。文章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四方面:一是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止单打一、顾此失彼。二是关键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坚决防止被别人“卡脖子”。三是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改变大而不强局面。四是必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防止出现局部小循环。(2023219日)

四、最新进展                         

2023年以来,各地发力扩大投资。截至212日,多地发布了2023年重大项目投资清单,总投资额合计达21.5万亿元。从投资项目清单来看,新老基建投资共同发力,涵盖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信息智能、新材料等领域。(2023213日)

据市场监管总局,截至20231月,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其中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14亿户,约占市场主体总量三分之二。(2023214日)

据工信部,要鼓励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大超高速光纤传输、下一代光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等的研发投入,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强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研制,形成我国双千兆网络技术核心竞争力。(2023214日)

2022年我国城投债发行表现总体较弱,城投债面临着融资环境较紧的困境,多数城投平台的偿债压力较大,现金流较为紧张。2023年,地方债发行将会以再融资债券和专项债结存限额为主,并根据各地方项目需求的合理程度来确定投放额度,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速度,推动满足我国现实需求。(2023214日)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231月,银行结汇1753亿美元,售汇1728亿美元;银行代客涉外收入4457亿美元,对外付款4105亿美元。(2023215日)

据国家能源局,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继续高速增长,年增长数量达到260万台左右,累计数量约520万台。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长约65万台,累计数量达到180万台左右;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增长超过190万台,累计数量超过340万台。(2023215日)

五、热点述评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20232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第一份一号文件,也是“十四五”时期的第三份一号文件。文件对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文件包括9个部分33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守底线就是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振兴就是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强保障就是加强组织领导。强调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再次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注重长短结合,突出“短实新”特点,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总的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狠抓落实,突出工作部署指导性、政策举措针对性,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这是建设农业强国起步之年发布的文件。从今年开始,我国开始向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迈进。我们要深刻领悟农业强国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统领地位,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不断强化政策和要素供给,着力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铆足干劲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书记、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15年发展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本发展理论创立者,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同时兼任多个学术团体职务,被多个地方政府聘为顾问或首席专家。博士师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硕士师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著有专著《人本发展理论》《与改革同行》《第三次大转型》《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等19部;主编《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中国园区转型发展报告》等14部;合著《中国民生报告》等8部;参著《垄断行业改革攻坚》等31部;主持或参与过190余项国内外科研课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新华文摘》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1300多篇文章;呈递给党中央国务院领导130余篇调查研究报告,获得数十次批示;主要面向企业和政府进行过数百次报告和讲课,得到听众的普遍肯定和广泛欢迎。曾获得2次中央交办任务贡献奖特等奖、三等奖,6次获得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二等奖,1次获得农业部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田惠敏: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莫干山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现供职于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博士、博士后先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和厉以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区域产业、开发性金融、国际战略、私募股权、民营经济等。主要著作:《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改制上市实务操作教程》《私募股权投资治理机制研究》《私募股权资本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与评估实务全书》。文明之光·2021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

(文章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经济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