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佐军,田惠敏: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2022-05-18 10:35:54)
   域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是多数县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县域城镇化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县城承载了我国近三分之一的城镇常住人口,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扩大内需和实现双循环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系统提出了县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如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等。文件强调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化战略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勾勒出了我国未来县域城镇化建设的新蓝图,为县城发展和县域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主要依靠大中城市推动,原因是大中城市产业集聚,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较高,基础建设较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吸引了一大批农村转移人口。但近年来,随着大中城市地价和房价的快速上涨、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交通拥挤等城市病的加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的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推进,县城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城镇化整体水平达到65%。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

 

但是,目前我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尚处于粗放阶段,还存在如下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许多县城产业竞争力较低。当前,我国许多县城区位条件较差,产业集聚不够,缺乏规模经济,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较少,吸纳就业能力较低,推进城镇化建设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二是许多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较落后。因财力所限,许多县城的交通、通讯、管网、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等设施的建设滞后或不达标。2019年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三是不少县城财政困难,负债严重。我国不少县级政府税源少,土地出让收入近年来也越来越少,而财政支出压力还在不断加大。通过平台公司负债早已超出很多县城自身的还款能力。四是不同地区的县域和县城发展不平衡。从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百强县来看,有43个县GDP超过千亿,大多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东部沿海省市。一些东部地区的县城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个别西部省份城市。而且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东中西部地区县城之间、南北地区县城之间的差距还在拉大。五是一些县城人口和人才不断外流。一些县城因就业机会较少、收入不高,致使人口和人才不断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外流。六是部分县城的社会治理水平较低。尤其是社会组织发育较慢,民众参与程度较低。

 

为加快推动县城和县域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鼓励不同类型县城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各地区县城要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特色竞争力,为县域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经济基础。二是优先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按照“补短板,优布局,提质量”思路,抓住扩大内需、促进“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加大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县城对投资、人才的吸引力。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适当扩大县级政府财政自主权,提高县城地方债发行的比例,增加地方税收留成,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资金直达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向信用条件较好的县城贷款,为推进县域城镇化提供资金支持。四是鼓励东部地区县城帮扶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县城发展。帮扶的方式可以有项目投资帮扶、园区建设帮扶、科技应用帮扶、扶贫帮扶、干部交流帮扶、人才培养帮扶等。五是促进各地县域和县城加快“放管服”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本地对人口和投资者的吸引力。六是加强和创新县域和县城社会治理,推进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县域城镇化建设,需要做到五个严防,即严防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严防大水漫灌,严防半拉子工程,严防大拆大建,严防贪大求洋,以使县域城镇化建设持续健康向前推进。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田惠敏: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部分内容以《经济参考报》(2022517日)头版评论员文章形式刊发,题目是《大力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