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史论》系列406|李佐军、田惠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19-05-21 14:19:46)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是指导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本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
-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2012年9月1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2012年9月19日)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012年9月23日)
-
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2012年9月11—13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2012年9月12日)
-
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召开。(2012年9月21日)
-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2012年9月25日)
-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召开。(2012年9月26日)
-
袁贵仁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迁子女’当地’高考须满足三项条件”。一是家长基本条件:在地方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并缴纳各种保险;虽非户籍人口,但要求为地方常住人口。二是学生本人条件:学生可能在不同阶段就读在不同的地方,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差别对待。三是城市条件:要根据城市发展需求与承载能力制订方案。(2002年9月5日)
-
《全球化》刊发魏建国《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全力打造智慧前海》的文章。文章提出,前海应该紧紧抓住两个“机遇”,大力发挥三大“优势”,努力完成国家使命。一是抓住服务贸易的大发展机遇。二是抓住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机遇。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前海的三大优势:一是制度优势。二是软实力优势。三是共赢优势。历史性机遇已经降临前海,在欢呼国务院给政策支持的同时,更应冷静思考,要用当年深圳“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探索金融改革创新,积极而又精准地推动前海现代服务业的各项工作。(2012年9月25日)
-
2012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0%,环比上涨0.6%。(2012年9月9日)
-
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从2002年的6207.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36418.6亿美元,年均增长21.7%。(2012年9月17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发展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先决条件。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来重视科技的发展。1985 年,党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激发了科技发展的活力。1995 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9 年,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了科技力量布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自主创新日益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现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指导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六、作者论谈【引导和鼓励农村中小企业走国际化道路】除了一些沿海地区的农村中小企业外,大多数农村中小企业是依托本地资源和生产要素,面向本地市场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化程度低。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产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新形势下,农村中小企业已不可能游离于国际规则和国际市场之外,而必须直面全球化,直面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不断提高外向度,走国际化道路。
农村中小企业要继续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等),优化配置本地生产要素和引进生产要素。要由面向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向面向国际市场转变,加大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世界上主要市场和国际市场波动规律的调研,积极应对反倾销、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封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要认真研究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和资源状况,在产品“走出去”的同时,使投资也“走出去”,避开国内土地、能源和原材料短缺的矛盾,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土地、能源和原材料。要认真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规律,主动承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以此加入国际产业链分工。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EB/OL],1946-01-01/2017-12-31.
[2]每月大事盘点[J].秘书工作,2012(9):32-33.
[3]2012年大事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031/c64164-19454317.html.
[4]魏建国.抓住机遇 发挥优势 全力打造智慧前[J].全球化,2012(9):14-16.
[5]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2-08-07.
[6]本报评论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正当其时[N].科技日报,2012-07-09.
[7]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8]迟福林.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M].北京: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349.
[9]李佐军.第三次大转型——新一轮改革如何改变中国[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84-85.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导,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吴敬琏教授。
田惠敏: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厉以宁教授。
精彩回顾:
李佐军:草根学者走向辉煌
《与改革同行》系列2 李佐军、田惠敏:普惠性减税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与改革同行》系列1 李佐军、田惠敏:建立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李佐军、田惠敏:中国“入世”迈出重要一步
李佐军、田惠敏:1999年“审计风暴”
李佐军、田惠敏:我国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李佐军、田惠敏:启动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
李佐军、田惠敏:国企三年脱困
李佐军、田惠敏: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系统进行重大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苏南模式”的体制困局与反思
李佐军、田惠敏:《华为基本法》通过最后一次审稿
李佐军、田惠敏:“诸城经验”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战略性调整
李佐军、田惠敏:“两江试点”走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前台
李佐军、田惠敏:全面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国营企业“破三铁”改革半途中止
李佐军、田惠敏:上海牌轿车宣告停产,引发“市场换技术”思考
李佐军、田惠敏:国务院办公厅史无前例地为一个镇“单独发文”
李佐军、田惠敏:1988年的价格改革“闯关”
李佐军、田惠敏:“863”计划诞生
李佐军、田惠敏:巴山轮会议——改革关键节点的重要国际会议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会议——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李佐军、田惠敏:四川省广汉县率先在全国进行县级机构改革试点
李佐军、田惠敏:陈志雄承包鱼塘引发雇工之争
李佐军、田惠敏:章华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个体工商户
李佐军、田惠敏:陈春先创办我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
声明:本文引用的资料、数据、事例,都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报纸杂志、国内外书籍,以及网络、电视、广播等。文中所有的观点与思考均属于我们个人,并不代表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