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革史论》系列383|李佐军、田惠敏: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2019-05-21 10:39:01)

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对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月,十一届人大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代表法的决定》。

一、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
  •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5—18日)

  • 十一届人大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代表法的决定》。(2010年10月25—28日)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开发布。(2010年10月27日)

二、重大事件
  • 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2010年10月10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2010年10月12日)

  •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闭幕。(2010年10月31日)

三、重要论述
  • 《中国企业家》刊发郑永年《改革“九四体制”》的文章。文章提出,将社会政策的实施责任集中,同时将经济活动的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更多动力发展经济,也减少它们与“民”争利的动机。(2010年10月5日)

  • 《行政管理改革》刊发汪玉凯《大部制改革后信息化推进的体制机制问题及建议》的文章。文章提出,改进国家推进信息化体制机制的建议:一是树立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权威性,以此作为我国推进信息化的目标和依据。二是保证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重大决策得到认真的贯彻和实施。三是建立信息化部门联席会议,加强跨部门协调。四是加强对信息化投资项目的审计和监督。五是可以考虑设立政府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制度。六是要更好地发挥国家信息化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的作用。(2010年10月16日)

  • 《经济研究》刊发林毅夫、巫和懋和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的文章。文章提出,这种由投资层面引发的产能过剩,在投资拉动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但却为大多数已有理论所忽视。理解这种产能过剩现象的机制,有助于更清楚地判断经济形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及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在产业层面包括对企业和项目加强管理和服务,积极搜集和发布信息,制定适当的环保、能耗标准,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等;而需谨慎用政府替代市场办法对产能进行直接干预。在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下,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宏观层面包括在应对危机时对刺激经济政策加以区分,避免投资流入已过剩行业;并在产业调整和升级中根据自身禀赋特征,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作用,培育更多适宜的新兴行业和经济增长点,以此应对产能过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的挑战。(2010年10月20日)

四、重要数据
  • 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21486.8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7.9%。(2010年10月13日)

  • 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63039.51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22.4%。(2010年10月15日)

  • 初步测算,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68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2010年10月21日)

  • 截至2009年底,我国中小城市已达2160个。(2010年10月24日)

五、作者点评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会明确提出未来5年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是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建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建议》对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作者论谈

创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环境】经济增长速度要适宜才有利于改革,增长速度太快就没有动力去改革,增长速度太慢则社会难以维持稳定,改革也没法推进。所以,要保持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为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也为改革施加应有的压力。同时,要创造良好的改革舆论环境,对那些从全局利益、大多数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着想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與论支持。允许对改革失误和失败提出批评,但不能上纲上线,抓辫子,打棍子,打击改革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EB/OL],1946-01-01/2017-12-31. 

 

[2]每月大事盘点[J].秘书工作,2010(10):32-33.

[3]徐宪平.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13,317.

[4]郑永年.改革“九四体制”[J].中国企业家,2010(10):38.

[5]汪玉凯.大部制改革后信息化推进的体制机制问题及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2010(10):72-74.

[6]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1):4-19.

[7]迟福林.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M].北京: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193, 194,  292.

[8]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J].刊授党校,2010(8):19.

[9]原亦明.肩负起新时期的历史重任——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人民公交,2010(11):31-32.

[10]曹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12):4-13.

[11]李佐军.第三次大转型——新一轮改革如何改变中国[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0.

作者简介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导,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吴敬琏教授。





田惠敏: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先后师从张培刚教授、厉以宁教授。

精彩回顾:
李佐军:草根学者走向辉煌
《与改革同行》系列2 李佐军、田惠敏:普惠性减税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与改革同行》系列1 李佐军、田惠敏:建立海南自由贸易账户体系
李佐军、田惠敏:中国“入世”迈出重要一步
李佐军、田惠敏:1999年“审计风暴”
李佐军、田惠敏:我国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李佐军、田惠敏:启动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
李佐军、田惠敏:国企三年脱困
李佐军、田惠敏: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系统进行重大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苏南模式”的体制困局与反思
李佐军、田惠敏:《华为基本法》通过最后一次审稿
李佐军、田惠敏:“诸城经验”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战略性调整
李佐军、田惠敏:“两江试点”走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前台
李佐军、田惠敏:全面推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李佐军、田惠敏:国营企业“破三铁”改革半途中止
李佐军、田惠敏:上海牌轿车宣告停产,引发“市场换技术”思考
李佐军、田惠敏:国务院办公厅史无前例地为一个镇“单独发文”
李佐军、田惠敏:1988年的价格改革“闯关”
李佐军、田惠敏:“863”计划诞生
李佐军、田惠敏:巴山轮会议——改革关键节点的重要国际会议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会议——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李佐军、田惠敏:莫干山——我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李佐军、田惠敏:四川省广汉县率先在全国进行县级机构改革试点
李佐军、田惠敏:陈志雄承包鱼塘引发雇工之争

李佐军、田惠敏:章华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个体工商户
李佐军、田惠敏:陈春先创办我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

声明:本文引用的资料、数据、事例,都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报纸杂志、国内外书籍,以及网络、电视、广播等。文中所有的观点与思考均属于我们个人,并不代表任何机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读书和笔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