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总体规划须半年内完成
不能再等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据初步统计,这次地震造成了500多万人无家可归、500多万间房屋倒塌、2000多万间房屋受到破坏。在抗震救灾紧锣密鼓开展的同时,灾区如何重建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紧迫起来。为此,记者走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博士,请他解答灾后重建应从哪里着手以及如何进行重建等问题。
半年必须完成总体规划不能再等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是两大战役,而灾后重建的任务更艰巨,时间更长,挑战更大。”李佐军表示,灾后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高度重视起来,要集结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进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发动、组织、引导和规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理顺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提高重建的效率,保障灾后重建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
凡事预则立,灾后重建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李佐军介绍,一般来说,制定这方面的规划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但目前灾区生产完全停滞,灾民无法正常生产和生活,不容多等,因此一定要争分夺秒抓紧制定各种重建规划。他认为,有必要把时间缩短到半年,即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明年要全面推进灾后重建行动,更具体的规划可灵活采取边规划边建设的策略。为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尽快设立灾区重建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整合各方面的专家抓紧开展规划制定工作。
灾后重建要从六个方面展开
特大地震毁灭了原有的家园,留下了一片废墟,如何进行重建呢?李佐军认为必须从六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家园重建。即建安身立命之所,让灾民尽快有住的地方。
其次是基础设施重建。即重建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原有的功能。
再次是经济重建。地震造成了工厂停工、商店停业等,要通过重建使经济重新运行起来,使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使农民恢复耕作,同时要根据新的规划和需要,进行新的产业定位,设立新的企业等。
第四是城镇重建。即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重新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建设新的城镇,同时要综合考虑统筹城乡发展。
第五是生态环境重建。地震震跨了山、污染了水,灾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都需要花大力气进行重建。
第六是文明重建。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地震破坏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也造成了精神的创伤,但巨大的灾难也同时激发了正面的精神力量。因此,要对灾民的心理进行重建,要重建灾区的精神家园。
重建前先定下严格的标准
据抗震专家介绍,本次地震造成大部分房屋倒塌的原因,是当地对地震强度的预估不足。地震灾区预估的地震烈度是7度,部分地区为6度,而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达到了11度,因此在重新建设时,提高房屋的抗震标准将是有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合理估计抗震性能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建筑物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灾区建起的房屋应该比一般水平的房屋更牢固、更耐久,才能让经受过灾难的人们住得更安全、更放心,这就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佐军认为,对灾区房屋质量要制定更高的标准,且须在事前就定下,然后依照标准进行建设。
此外,灾后重建离不开市场力量的参与,而资本的逐利性和救灾的公益性之间会存在一些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李佐军提出了他的观点:灾后重建首先是公益性事业,政府要发挥更加突出的主导作用,比如,可以对灾区重建项目采取免税等优惠政策,或给与一些名誉上的奖励,鼓励对灾区进行开发建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