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农村建设六大热点问题值得预警

(2006-11-23 18:04:13)
新农村建设六大热点问题值得预警
 

    对新农村建设的探讨已经有好几年了。由于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性课题,人们在认识上既有差异,也存在不少误区。具体来讲,常见的认识误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将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立起来;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政府的事;将新农村建设当作短期运动;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以村为单位的建设等等。受各种认识误区的影响,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违背农民意愿,由政府主导搞政绩工程。因单纯强调政府政绩工程的影响,忽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最常见到的问题之一。诚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庞大工程,任务艰巨,内容繁多,并非一届政府或一任领导能够完成。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地方官员往往会从自身任期出发,从政绩而非农民的视角和关心点出发,来搞建设新农村。这是非常值得预警的问题。要真正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民的急迫需要出发,尊重他们的意愿,鼓励和引导其积极参与,并民主决定建设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保证。

  2、不顾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搞超前的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某一阶段的建设不能太远地超出当地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要结合整体规划有阶段性安排和过渡性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各地自身的财政承受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的深刻内涵,从全面、整体的高度来把握新农村建设,不能只顾局部和眼前的好看,忽视自身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阶段,盲目追求超前的形象工程。

  3、违背人口城市化的规律,建劳民伤财的“空心村”。“空心村”是指人口与经济景气状况不断滑落的村落。它的产生有许多复杂因素,人口的大规模外迁无疑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农村目前存在的“空心村”而言,有一部分是因为进城务工的农民考虑到“退路”问题而保留了在农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进而形成的。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如何避免在整治旧“空心村”的同时又花巨资修建了新的“空心村”。

  其实,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把全国所有的乡村都建成“新农村”,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农村人口减少这一必然趋势和结果,把握好新村在规模、布局等方面的“适度”问题,从而为后面的分步建设提供可行依据。

  4、违背规模经济规律,大搞不可维持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情况差异很大,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不顾自身实际,不少乡村的基础设施是按照上级规定的某些标准,或普遍搞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结果使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农民也无法得到切实的实惠。我们说,基础设施建设确实需要有一定的规模,否则难以维护和维持,但一些地方不顾本地人口与经济规模,大搞没有合理规模、难以维持的基础设施建设,其结果将得不偿失。这不仅违背了规模经济的规律,也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村与村之间千篇一律,设施重复,缺乏特色,无法互补。

  5、盲目攀比,不顾本地实际与特色建设千篇一律的“新村”。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用城市代替农村,而盲目模仿、攀比兴建“新村”,不注重本地特色是各地新农村建设中又一现实问题。我国农村各地自然禀赋不同、社会习俗差异明显、人文色彩多样。农村各地的优势不同,特色各异,社会文化基因也自有一脉,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这是农村创意发展的人文元,如果搞成千篇一律的“新村”,那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新农村建设应拥有丰富多彩的模式。这一点在典型示范、试点建设中尤应十分小心。

  6、借新农村建设机会,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变成“寻租”机会。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大量资金能否真正落实到农民头上并发挥应有效益,是大家极为关心的问题。随着大量资金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投入新农村建设,其中一小部分人可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行政权力,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变成“寻租”机会,向企业或个人出租权力,以权换钱,谋取私利。这种行为不仅直接侵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伤害了他们的感情,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党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威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更有甚者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这种“寻租”行为,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加以提防的又一难题。

作者:李佐军 何晓琪 来源:《上海证券报》2006年09月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