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宏观调控,促进产业升级
目前正在进行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缓解能源和原材料等领域出现的紧张局面,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风险。这里要指出的是,还可以利用宏观调控达到更多的目标,如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组织,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等。下面重点就利用宏观调控促进产业升级进行分析。
首先要明确的是,何谓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一个产业内高价格性能比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增加的过程。价格性能比提高在逻辑上有四种基本途径:一是价格不变,性能增加(或改善,下同);二是性能不变,价格下降;三是价格上升,性能也增加,但性能增加更多;四是价格下降,性能也下降,但性能下降较少。但产业升级主要是指第一、第三种途径,即性能的增加或性能的更多增加。价格是成本,性能能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因此,价格性能比与投资效益具有较大的交叉,但二者不完全相等,价格性能比的含义比投资效益宽,因为性能有一部分是带给消费者的一种感受,是无法用效益来衡量的。我们用价格性能比而不用投资效益,正是出于前者更能全面反映产业升级状况的考虑。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产业升级是一个比产业结构升级更细的概念。产业结构升级是不同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而产业升级则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不同档次产品比例关系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一般是指:与第一产业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或者在第二产业内部与轻工业相比,重工业比重上升,在第三产业内部与生活性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上升;或者在重工业内部与粗加工行业相比,精加工行业比重上升等。而产业升级则不像产业结构升级那样表现为不同产业之间明显的结构变化,而主要表现为一个具体产业内部高性能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的增加。一般说来,随着高性能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的上升,一个产业不断向更高级迈进。当然,产业升级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升级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很重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低性能产品或低附加值产品越来越没有市场,而高性能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则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一个产业只有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不断相应升级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才能持续发展。而且,在全球化时代,一国的产业如果不升级,不仅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而且必将遇到国外产业或企业的竞争,甚至被无情淘汰。
宏观调控可以为促进产业升级做出贡献。在经济高增长时期的宏观调控,可以运用财政信贷政策,并通过制定较高的技术标准、土地使用标准、能源消耗标准、环保标准和安全标准等,淘汰低性能产品或低附加值产品,或淘汰生产经营低性能产品或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为高性能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或为生产经营高性能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以此促进产业升级。
具体说来,政府可以运用税收等财政手段,促进产业升级。如对生产经营高性能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如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税收支持,而对那些占用土地多、能耗高、污染环境、安全隐患多且技术含量(或附加值)低的产品和企业则加重税收负担。
政府也可以运用金融手段,促进产业升级。如对生产经营高性能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如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较多贷款,提供较多的上市和发行债券的机会,而对那些占用土地多、能耗高、污染环境、安全隐患多且技术含量(或附加值)低的产品和企业则限制贷款,提供较少的上市和发行债券的机会等。
政府更可以利用技术、土地、能源、环保、安全标准等手段,促进产业升级。如设立较高的技术标准、土地利用标准、能源消耗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和安全标准,使那些技术含量低、土地占用多、能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安全性差的产品和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
因此,宏观调控绝不仅仅是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局等少数几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包括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技术监督总局、环保总局、安全生产局等在内的许多部门共同的职责。
当然,宏观调控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在促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还要协调好缓解就业矛盾等其他目标的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