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价格上涨
最近,油价在涨,电价在涨,煤价在涨,粮价在涨,肉价也在涨。这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者开始叫苦不迭。但本文要说的是,这些商品涨价是好事,理由如下: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价格涨跌是供求关系的反映。这些商品之所以涨价,是因为供不应求,即需求增加过快,供给跟不上来。缓解供不应求、实现供求均衡的最有效办法是涨价。价格上涨可以达到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增加生产者的收益,刺激这些商品的生产;二是增加研究开发和生产替代品者的收益,刺激替代品的生产;三是增加消费者的成本和负担,抑制这些商品的需求;四是增加浪费的代价,抑制对这些商品的浪费。
如果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硬是不允许这些商品涨价,那将是什么局面呢?生产者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不愿意根据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供给;替代品研发生产者的积极性也受到抑制,也不愿意根据这些商品的短缺状况去积极开发生产新的替代产品;消费者不对商品的短缺状况做出限制消费的正确反映,反而继续像以前一样大量消费这些短缺商品;那些因各种原因而习惯浪费性消费的消费者继续进行浪费。总的结果是,这些商品的供不应求状况更加严重,最后形成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非常熟悉的“短缺经济”,大家为了买一点东西不得不去排队,不得不发票证进行配给。
涨价和降价都是调节供求关系的手段,本没什么好坏之分。但说降价是好事,估计没多少人会提出疑义或反对,说涨价是好事肯定会引起一些人的疑义甚至反对,特别是消费者的反对。商品涨价对生产者来说是好事,因为可以增加利润或收入。其实,除了失去劳动能力者或失业者外,其余人都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包括服务提供者),涨价对每个人作为生产者角色来说都有好处。对消费者来说,涨价在短期内确实增加了成本和负担,似乎不是什么好事。但从较长时期来说,由于涨价刺激了供给,抑制了需求,缓解了供求矛盾,对消费者也是有利的。
有的人可能会说,说涨价是好事,那通货膨胀也成了好事了?本文所说的涨价是部分商品对供不应求的反应,而通货膨胀是因货币发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变革等原因造成的物价的普遍性上涨。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恶性通货膨胀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抑制价格上涨同样可以引起隐性的通货膨胀。价格对市场供求做出灵敏反应(包括涨价反应)事实上还会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因为这时货币可以正常发行,结构调整可以平稳进行,体制可以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