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帝在哪儿战蚩尤?

(2013-03-11 15:56:05)
标签:

黄帝战蚩尤

酒友天真

中华始祖

蚩尤

文化

分类: 趣文趣事

                     黄帝在哪儿战蚩尤?

                                   冯明青

    关于中华三祖,即炎帝、黄帝,还应加上蚩尤的说法,现已被我国学术界、文化界多数人认可。

    因此,我得说说发生在我们运城盐池的黄帝战蚩尤。

    关于4600年前的那场黄帝与蚩尤部落的战争地点——涿鹿之战,历来就有“东西两说”:东说是河北涿鹿,西说是山西运城,就是现在运城市解州镇。据《解县志》记载,解州镇古称解粱,解粱亦称“涿鹿”。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说:“轩辕氏诛蚩尤于涿鹿之野,血入池化卤,使万世之人食焉。今池南有蚩尤城,相传是其葬处。……解州盐池曰解池,传为黄帝杀蚩尤处,方百二十里,久雨,四方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所以,运城盐池东南有一蚩尤村,那里就有一座蚩尤冢。因为蚩尤战败后被黄帝大卸八块,身首异处,故全国现有8处蚩尤冢,分别分布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相邻中原一带,人家的也可能是真的。

    去空港讲课回城里,路过张孝村口路边的一个青铜器厂,忽然想起这个厂的厂长张满杰。他是我任非公企联合党支部书记后发展的第一名党员,曾几次约我到他们厂里参观,均因有事未成,就商量着与陪我回来的党支部组织委员张俊停车走了进去。

    张厂长热情的带我俩参观了一番,最后把我俩带到成品库房,说:“你俩各挑一尊关公像吧。”于是,我俩一人抱了一尊“夜读春秋”,高高兴兴的回去了。

    到家里把关公像一放,结合讲课时说的“黄帝战蚩尤”,忽然想起传说中的“关公战蚩尤”:
  相传黄帝擒杀蚩尤于运城盐池数千年后,北宋真宗时,盐池上空突然大雾迷漫,经久不散,致使盐池无法晒盐,影响民食与国课收入。

    当地官吏解州知州王忠上奏朝廷有妖鬼作祟,有大臣建议:江西龙虎山张天师能降妖捉怪,能驱使鬼神。宋真宗就下诏请张天师前往捉妖。张天师来到安邑后,查知盐池妖雾乃蚩尤所为,并云蚩尤死后成妖,化作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为害百姓。

    张天师遂上奏皇上,关公生前忠勇,死后为神,智勇双全,只有敦请关公前往必能灭妖。皇上准奏。张天师即设坛祭请关公前来降妖。关公来安邑度地设营,在安邑西北八里许一高地上安营扎寨,并约定农历四月初八开战。张飞闻讯后便急忙赶来助战。刘备亦闻讯前来,但刘备行至留驾庄突然坐骑骡子生驹未能赶到。蚩尤设营于盐池以南中条山下的蚩尤村。关公与蚩尤开战时因所率神兵不多,就趁原王庄附近夏收农民中午歇晌之际,将其生魂摄去充当神兵。交战时蚩尤又施妖法,盐池上空黑雾迷漫,天昏地暗,蚩尤令其兵头插槐叶,作标志,以便在黑雾中辩识敌我,又令曰:凡头上无槐叶者即敌兵,就可杀之。关公将士不明真相,浓雾中难辨敌我,故而首战失利。

    战后关公侦知其情,即令其将兵头插皂角叶作标帜,并令曰:凡头上树叶蔫者即敌兵即可刺杀,因槐叶一到中午即蔫而皂角树叶晒不蔫,关公利用树叶之特性迷惑敌人。蚩尤兵不明真相,在混战中见人人头上都有树叶,不敢动手,因而蚩尤大败被擒。盐池上空妖雾逐渐散去,盐池从而恢复生产。关公在作战时所摄农民魂魄时间过长,再因天气炎热尸体已腐,无法还魂而冤死,后人称其村为冤枉庄。后因其名不雅,以其谐音,改称原王庄。

    关公因平妖有功,被朝延策封为武安王,并为其建庙宇于原安营扎寨处,名曰宁济庙,内祀关公、张飞,殿侧塑蚩尤像牛头、人身、颈系铁练,貌极凶恶,当地人称其庙为圪塔庙,后毁于战火。刘备因坐骑骡子生驹未能参战,将愤懑转嫁于骡子,便说骡子再不准生驹,因刘曾为皇帝,从此以后骡子就不能再生驹了。刘备所滞留的村庄就改称留驾庄。并在其村建有刘爷庙祀之。
  为了纪念关公破蚩尤,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圪塔庙周围村庄,锣鼓社火进庙祭奠。安邑运城居民都在门口插上皂角树叶,而蚩尤村民则插槐树叶以示纪念。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此传说,所以,明清以来全国各地都建有关帝庙,惟独蚩尤村、原王庄不建关帝庙,不唱关公戏,更不敬奉关公,以表示该村民对关公的不满。

    关公也是在这儿战蚩尤,也从另一个方面成为了我的佐证。但不管黄帝与蚩尤在哪儿打,事实是蚩尤被打死了。但打死了与是不是先祖没有关系,正如炎帝也是被黄帝打败的一样,蚩尤的确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
    历史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华文明的创造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最初均源于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集团。蚩尤不仅是苗族的祖先,同样是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人文始祖。蚩尤作为九黎部族的首领,率领他的部族子民,最早地进入了定居的农耕文明时代,为中华文明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将蚩尤与炎、黄同列,共尊为中华民族的三位始祖,实不为过。

    那么,为什么人们在谈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源流时,都只提炎黄二帝,却从不讲蚩尤呢?原因在于,受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正统观念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思想影响,后世一直错误地认为,蚩尤是“倡乱者”,黄帝战蚩尤是“正义”对“邪恶”的“讨伐”。其实,各部落联盟之间的争战,是人类原始社会末期由原始氏族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阶段所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与进入文明时代(即阶级根本对立的社会)以后所发生的战争,性质完全不同,它并没有什么“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也谈不上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而且,正是这种部落之间的战争,揭示了文明时代到来的曙光,推动人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成为阶级、民族、国家形成的一种催化剂。
    但在以往的汉文献典籍中,炎、黄、蚩尤三大部落集团之间的战争性质,却完全被歪曲了,蚩尤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长期以来,被一些人视为反面形象,“炎黄子孙”谁也不愿意同蚩尤沾亲带故。事实上,这完全背离了唯物史观和历史事实。正如潜明兹教授所说:所有的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历史,所有的历史都必须按胜利着意图而编纂,中外均如此。弱者的历史,只能在民间似一股潜流静静流淌,不能喧哗,不能汹涌,否则强势者不容,不容则必定企图断流。今天我们要用历史唯物史观的眼光去对待去审视,对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文始祖---蚩尤重新定位,还历史的必然。
    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数最多,这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从发展史看,汉族的前身和主体是夏、商、周时代的中华华夏族。但专家认为,华夏族系并不只是源于炎、黄部落集团,实际上最初是以黄帝部落集团为中心,由黄帝、炎帝、蚩尤九黎三大部落集团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当今,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姓氏的汉族同胞,如果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稍作历史的考证,就不难发现,汉民族中有不少成员,追根溯源,确是当年蚩尤九黎的子孙后代。而以涿鹿为中心的华北大平原的角逐和争战,正是三大部落集团得以融合的契机和起点。
    近几年,我国学术界、文化界提出,应该为蚩尤“平反”,除了应将蚩尤列入中华民族三始祖之一外,还认为“炎黄文化”、“炎黄子孙”这样的提法有失片面,也不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对此,我认为当然也没有必要用“炎黄蚩文化”或“炎黄蚩子孙”来取而代之,还是多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子孙”之类的提法为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