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天》教学设计(2006年全国一等奖、全省一等奖)

(2007-10-23 21:27:00)
标签:

杂谈

                                                         《秋天》教学设计

                                               黄冈市蕲春县青石中学    陈群鹏     田欣兰

教学目标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揣摩、品味本文精炼的语言。

2. 体会、描述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方案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诗歌的天宇中不知道闪烁着多少颗璀璨的明星,他们的星光透过历史的烟尘,照着后人不断前行。时到今日,许多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吮吸着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乳汁,借鉴外国诗艺创作手法,感受着新时代的气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何其芳先生写的《秋天》。

方案二以课前师生共同绘制的图片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然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中,获得最直观的情感体验。

二.读秋 诗是灵动的,朗读得好,诗就是悦耳的音乐。学习诗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它是解读诗歌的金钥匙。但朗读时,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把几个字认识清楚,要处理好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等,应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下面请各人自由读读,力争读出秋味来。(可用多媒体投放)1.自由读,可摇头晃脑地读,并圈点出生字生词,标注出轻重处理和语气语调。2.点生读,相互指正评述。3.揣摩读,为什么有些词句要这样朗读处理?文中好像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4.齐声读,读出秋天的情韵。[学情估计:学生可能抓住“震落”“飘出”“饱食”“肥硕”“满载”“轻轻”“游戏”“清冽”“寥阔”“满流”“梦寐”等词语。这样学生既能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又能在潜意识里初步感知秋天的成熟气息、丰收时的喜悦,大致领略农忙后秋日的宁静悠闲,整体感受秋景的寥阔清远,也能初步感受出作者通过描写乡村秋景所表达的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也可用多媒体投放诗歌原文和播放诗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揣摩。

 三、品秋 诗的语言是浓缩的语言,而浓缩的是精华。刚才我们通过读秋,已经拉近了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但并没有真正地与作者与秋天产生心灵共鸣。因为我们还没有真切的理解散落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情韵。下面让我们边读秋边品秋,首先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在文中批注一下它们美在哪里。再提交自己不懂的内容,在小小组内相互探讨,力争有点感悟。[美句赏析预设] (可用多媒体投放)(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这两句从触觉、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写出了秋日清晨山谷的宁静清幽,新鲜润泽,描述了美丽的音画意境。(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这句化无生命的秋为有生命的秋,将虚无的秋写得清晰可见,创造出松弛、娴静的氛围。(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这句可见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这句“游戏”一词虚实相生,写出了渔人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而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快乐。(6)秋天梦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未写眼神,却可想象那双心灵的窗户是多么清纯明净。[估计难以理解的诗句] (可用多媒体投放)(1)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点拨:水中哪来“乌桕叶的影子”?你由此想到什么?渔人有没有网住鱼儿?这和下文有何联系?(2)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点拨:笛声是谁吹的?他可能是个什么样的人?牧羊女为什么觉得那笛声是“流”出来的,为什么还带着“夏夜的香与热”?要求学生结合前面赏析的“牧羊女的眼神”再次品析人物内在情感。以上问题,可在学生相互讨论时老师随机点拨,也可以在学生提交后集体解答。总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秋?请结合刚才的讨论用关键词概括。[学情估计:学生可能说出丰收的秋、成熟的秋、悠闲的秋、有声有色的秋、多情的秋等等(可用多媒体投放),只要是深思所得,都值得肯定。]

四、找秋 现在,秋天在大家心中渐渐丰满、清晰、生动,那么在诗人笔下,秋天的踪迹到底写满了哪些景物呢?请别拘泥于作者既有的想象,试以“秋在——————————”的句式练习说话(可用多媒体投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为下一环节想象描述诗的优美意境作好铺垫。示例:秋在背篓里 秋在渔网里 秋在清澈的小溪里 秋在姑娘娇羞的笑容里

、赏秋 读到这里,我们总算抓住了秋天的手,正和秋天一起行走,感谢诗人何其芳吧,是他用特有的照像机——文字,为我们拍摄了如此美丽的画面。想想那树林,那山,那水,那小船,那小溪,那横笛,还有那多情的牧羊女,都是入画的风景。那么让我们通读全诗后,用自己的话,把那优美的意境再描述一下。(可用多媒体再次播放秋日风光)

六、比秋 刚才大家通过学习,发现秋天在作者的眼里是这样的美丽,那么是不是在每个人的眼里,秋天都是美的呢?请再举几篇写秋的诗词或美文来比较一下。看看这些文章在内容、感情、语言上有何异同。(可用多媒体投放)在具体回答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尊重。

、写秋 借鉴本文抓住季节特征写景的方法,模仿诗人的句式特点,或学习前面几篇写景文的创作手法,也写一下秋景或其它景物。(可用多媒体投放)

板书设计:                         船头                                                              

 成         悠熟             闲                         丰       秋天      清                       收                      静                                                             农家                             眼睛                                清远 多情

设计说明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14课《秋天》的教学设计。  这一单元主题是感受自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也能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周边生活中色彩斑斓的自然美,尝试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在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要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据此,我初步拟定教学目的。在解读诗歌时,我发现理解诗人热爱自然的感情并不困难,而要把握这首诗优美的意境,含蓄凝练的语言,则要多花点时间。因此,结合文本在单元体系中的地位,预设学生的认知障碍,我进而确定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于诗歌教学,因为朗读始终是把金钥匙,学生可以通过读来披文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体验,所以我首先采用“读秋”来切入文本,引导学生琢磨诗文的节奏、韵律,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直,进而整体感受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触摸诗人的感情。但诗毕竟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学生的感悟能力又存在着个体差异,朗读起来很容易流于形式,所以我特别强调“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对群体学习探究是不无裨益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让学生选择自己体会较深或喜欢的诗句自主“品秋”。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其质疑释疑,又尊重了个体阅读体验,落实了合作探究精神。最主要的是深入品析了诗文的内蕴,把握了秋景的特征。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而诗歌无论古今,都具有含蓄凝练、意蕴深远的特点,其想象再造的能力比其它文体要求得更高。因此教学中,我心须让学生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有形的具体内容。在这首诗中,最容易诱发学生想象创造的就是这个虚拟的秋被作者写得具体可感,生动活泼,一时栖息在农家小院,一时游戏在渔家船头,一时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那么可否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说,秋天到底在哪里呢?她的身影还会投放到哪些景物上?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找秋”环节。接着我趁热打铁,又让学生想像描述那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即“赏秋”。语文教学要以文本解读为为圆心,要多做些能力拓展,让学生走得更远。是以,我设置了迁移训练,“比秋”。这样既丰富了学习内容,把文本读厚了,又加强了言语习得的训练,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一步得到统一。“写秋”是为了学以致用,一方面巩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自然,用心去描摹自然。这是本节课的终极目的。总之,《秋天》这样设计教学,是合乎新课标的思想,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尊重了个体阅读体验,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升了学习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