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唐山晚报》刊发《不同色彩的年味儿都值得回味》

标签:
谢谢编辑 |
分类: 发表作品等 |

不同色彩的年味儿都值得回味
幽兰
随着年龄的递增,越来越不想过年了。但每逢年关已近,却越来越爱反复回放儿时过年的情景,可能因烙印太深,连岁月都无法抹去深刻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在乡村大姑家过年的情景,一进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备年货。大人们要赶集备年货,打扫房间,贴年画等,年味弥漫全村各个角落。小孩子们对于大人们的忙碌不理解,心急的是盼望早些穿上新衣服,吃上糖果和香喷喷的饺子,当然最渴望的是能收到压岁钱。调皮的表弟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翻遍柜子,看过年的糖果藏在哪儿?
大年三十晚上是最热闹、年味最浓郁的时刻,除了炖肉和各种美食香味弥漫小院之外,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在院子中央摆上小木桌,放上嘴巴里叼着猪尾巴的大猪头和其他水果点心之类,燃香烛供奉祖先。所有的男人都要跪下祭拜,而女人们则要远离,只能在房间里偷看。
我将头贴在房间玻璃上,小鼻头压得扁扁的,目不转睛好奇地盯着这一切。祭拜祖先所有的程序完毕之后,才能吃年饭和饺子。饭毕,大人们将小孩子们全部轰出家门,让举着燃有蜡烛的小灯笼到大街上走走,说三十晚上散步,一年都不腿疼且长高个儿。当然我和小伙伴们根本不会消停地散步,离开家门便举着灯笼疯跑起来,还互相用灯笼“打仗”,不一会蜡烛就全灭了,只好提着破灯笼吓得早早回家,胆怯地将灯笼藏起来,唯恐遭到大人训斥。儿时放小鞭的情景,也是一种节日跳跃的快乐。偶尔甩出一声脆响,在半空闪烁细小的火花,周围几个小伙伴捂着耳朵,蹦跳着拍手欢笑,一挂小鞭可以放一个正月,儿时的快乐,不属于铺张和奢侈,只星点知足便可以点燃。
大年初一早上,大人们要带着孩子们挨门挨户去给同姓长辈拜年。印象最深的是给老太爷拜年,他叼着烟袋,骄傲地端坐在炕头上,身边摆着一堆红纸包。房间地上“呼啦啦”跪倒一片孝子贤孙,童声稚气的拜年祝福声此起彼伏。老太爷脸上每一条皱纹都快乐地舒展开来,呵呵地笑着,一脸的慈祥和骄傲,平日的威严一扫而光。我想,这可能是老太爷最有成就感的一刻了。所有的孩子在接受老太爷抚摸头顶的祈福之后,欢天喜地地举着几毛压岁钱一窝蜂地跑了出去……
儿时的年味渐行渐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的年饭大都早早在酒店预订,图个省事,也免了操劳之苦。小孩子们收到长辈们票面不小,张数不少的压岁钱之后,会高兴地说声:谢谢,过年好!而同事、亲戚、朋友之间大多以微信的方式相互拜年。
怀念归结怀念,时代的步伐总是要前进的,又一个春节临近,虽少了儿时的雀跃,但毕竟多了一份成熟和豁达,在回放儿时过年情景中,又多了一份知足感恩。现在市场各种肉类和蔬菜供应充足,无需像以前那样早早购买,临近年根再买也来得及。好多年了,我几乎每年都与亲家一起过年,享受亲情之间团聚的温馨。儿时有儿时过年的快乐,老了有老了的过法,在柴米油盐中,我们都是一介布衣,只要身体健康,内心淡定从容,什么形式的大年都是珍贵和值得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