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灌溉的青春
——观《知青》有感
幽兰
看完45集电视剧《知青》,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年我是这些知青的小妹妹,虽未经历过这种罕见的艰苦,但看这部剧却有身临其境的融入感,为之哭,为之笑,为之揪心,为之喝彩……《知青》作为国内首部全景式再现三千万知青奋斗岁月的主旋律电视剧,可称是导演张新建带领演员们和著名作家梁晓声,联手打造的一部大气磅礴、尊重事实的史诗巨制。
为了实景呈现《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在北大荒艰苦奋斗和悲欢离合的故事,演员们历时7个月,碾转黑龙江等八个省,拍摄规模和承受的各种艰辛是空前的。在《知青》主题曲《曾经》的渲染下,情性氛围浓郁,很多镜头都催下我的泪水。《知青》以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为表现对象,注重以情感细节穿插,力度和柔情融合的恰到好处。1969年北大荒一个雨夜,火车又载来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白桦林火车站站长杨秉奎,慈父般注视着一张张稚嫩而青春洋溢的脸,并挨车厢查找落下的知青,从发现蜷缩车厢一角的周萍那一刻起,就率先亮出这部剧的情感色彩。

一部群像庞大、人物主次塑造,情感线条粗细不一,北大荒与陕西坡底村的人物纵横交错,拿捏把握的既要合乎时代背景和人之常理,又不能偏离主题,大视野的豪放气势中又要呈现知青群体有爱有痛的血肉之躯,力度的碰撞和细腻情感的流淌、渗透,都得让观众品味出来,难度很大。北大荒的知青赵天亮,陕北贫瘠坡底村的插队知青赵曙光,兄弟二人牵着剧情两条主线,重叠上演两种场景、两种经历、两种性格。他们的情感态势和处理事情的不同方式,让观众不由自主的进入状态,跟着一起思考和分辨,情感自然融入那个时代洪流,心情也随之起伏。
真实、真情,是一部剧的灵魂,仅剧中两个场面足以令观众刻骨铭心。剧中割麦子的场景不走过场,而是实打实的挥镰玩命抢收,知青们黝黑的皮肤、湿透的衣衫,满手的血泡,呈现给观众的是如临其境的现场感。在北大荒艰苦的岁月中,因缺乏维生素,很多知青患了雀盲眼。齐勇、赵天亮、孙敬文在风雪天加班爬高安装瓷葫芦,晚上三人均失去视力,齐勇腿受伤,后又遭狼群围攻。齐勇指派赵天亮摸黑去周边连队求援,三人在两处盲着眼与狼殊死搏斗。赵天亮挥舞的火把亮光被周萍发现,喊人来救援,他们三人才得以脱险。那个生死与共的揪心场面,使观众看到了人处险境的爆发力,和关键时刻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这些知青不论是开荒种地还是驻守边界,他们从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的懵懂中逐渐成熟,对自己与社会都有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在时代潮流中善于思索、不盲从、大胆创新。赵曙光、冯晓兰睿智过人,将自己所有的学识都用在坡底村的脱贫中,他们顶着各种压力和风险为民生暗中奔走。在无从选择的时代,他们凭借双手和一腔热情和苦干精神,和当地农民合力打造出一个粮食丰收的北大荒、一个脱贫致富的坡底村。在边疆、在农村,他们成长为真正的战士,在青春岁月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知青们,在北大荒的严寒与艰苦单调的岁月中,之所以能迈过一道道艰难的坎,不仅仅有自身的毅力,更有爱情的力量!艰苦环境中的爱大胆美妙,表达方式也别于寻常。赵天亮与周萍,齐勇与孙曼玲等几对知青在北大荒喜结良缘,成为北大荒的佳话,也有的知青永远长眠在那片土地,成为知青和他们的父母永远的缅怀之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