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3日
(2024-08-03 08:11:30)
《周懒予先生围棋谱》上的两局,第一局只是普通民间爱好者的对局,谨慎起见,也必须摆一摆,从目前来看,这只是普通对局;而第二局,则是少见的超常型,这一局需要重点研究。当然出于谨慎起见,即使是第一局,以后也要时常看一看,以防判断失误。
在“棋谱”中,第一局的对局者只标为“郑耕谷”,而没有另一位对局者的名字,第二局则两位对局者的名字都没有标注,目前认为这是因为第二局的对局者是世外高人之故。
而在之后发现的疑为“原稿”的版本中,两局的对局者都标为“郑耕谷-符子虚”。原因不明,只能先推测。
这两局,虽然都标为郑耕谷-符子虚,但明显不是一个等级,这不是相同两人所下。除非第一局时两人都隐藏了实力,或者第二局时有人突然开悟,突然得了高人指点,突然吃了仙丹,否则,这不会是相同两人所弈。
而第二局的对弈者,可能其中一人名叫符子虚,这个“原稿”之所以两局都标为“郑耕谷-符子虚,推测:要么好事者没事找事,要么符子虚跟咱们开个小玩笑,要么后人笔误,要么是我搞错。
不管什么原因,我们可以以后慢慢研究,这都是其次,重点是有第二局的棋谱,这是难得的高水平座五子对局,研究就是了。
我国古谱中肯定还会有这样的高人隐于其间,请各位留意,不管能不能确定真伪,都不能随意忽略,如果出书,都要保留,不能随意删去。
”六合之棋“是吴清源晚年提出的围棋理念,认为围棋的目标是”中和“,每一手必须考虑全盘整体平衡去下。这个理念是正确的,但在没有座子,或者说,前四手没有下在星位的棋盘上,这样的布局本身是不对称不平衡的,这样的棋局,即使再”中和“,依然会伤及对弈者的肝脏,损害人的精神,这还不是真的和谐,这等于是没得要领,没用对地方。如果换成座子盘,或者前四手落在星位,会更合适一点吧。其实盘上内容我也看不懂,我只陈述客观事实。
吴清源只留下了一盘座子棋,12岁时与清末国手汪云峰老前辈的对局,在自己不熟悉的座子盘上,仅仅128手轻松拿下。天才还是天才,12岁,老前辈已不能及,这谱上已十分强大,那股和气已经开始出现。
很想看他多下几盘座子,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相信命运如此安排自有道理。吴清源在无座子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一生值得。
此时我最想说的是,他棋谱上的那股令人十分舒服的和气,很少见,虽然没有子仙百局上那层光,但这股和气也非常珍贵。没有这股和气,没有那层光,都不算好棋。这真的非常有意思,棋道探索永无止境,这令人兴奋又期待。你我尚需精进,各位共勉。
当前网上从职业棋手到业余爱好者,都有人用电脑数据分析古人和今人棋谱,判断棋力高低。有研究说是范西屏、施襄夏的对局中有不少棋的选点与AI选点不同,但依然可下,这个现象在现代对局中极少出现,这暗示中国古棋有着我们还没认识到的独特之处,AI也不是全能的,它也不可能扫描出所有的可行点。现代棋手可以下出AI之外的好选点,但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而在范西屏、施襄夏的棋谱中并不少见。
AI数据已经反复证明了中国古棋的强大,范西屏、施襄夏作为人类高峰,即使现代棋手学了AI,数据上恐怕也难以占到上风。承认古棋强大,才能虚心向前辈学习,汲取营养,站在巨人肩上。
不过我还是得补充几句,这里边没提到陈子仙,也没提到苏之轼,苏之轼从打谱时感觉到的能量来看,跟黄施范差不了不多少,棋力上黄施范可能稍高一点点,但苏之轼仍有过人之处,这是被忽视被低估的,我国古代肯定还有这样的高人,需待日后逐一发现。
至于陈子仙,好好感受《子仙百局》,相信各位不难发觉。
前一篇:2024年08月01日
后一篇:2024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