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05月16日

(2024-05-16 07:13:02)
我国古代围棋实行座子制,即先在棋盘四角的星位各放一颗棋子,现代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已将这个规则取消。没有座子限制,看起来更加自由,想怎么下就怎么下,实则未必。现代人是退化的一族,智慧不如古人,古人设置座子一定有其用意。

古棋看多之后会发现,座子棋的布局虽然看似“单调”,实则盘面令人十分舒服,咱们在讨论的话题都需要用到“感觉”,而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太一样的,经常抽烟喝酒、贪食荤腥,特别是现在的食物和水都不干净,人的体感将会变迟钝,海啸发生之前动物都开始四散奔逃,只有人还站在哪儿四处张望,可见一斑。我在说什么你可能难以马上感同身受,没关系,等以后你的身体洁净一些,会感觉到。

古棋有座子,反而令人十分舒服,现代没有座子看似自由,实则布局千篇一律十分无趣。

为什么围棋现在没有座子了呢?带着这个疑问,进行搜索。

今人张超《中国围棋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章浒《座子围棋的恢复、推广暨申报“非遗”的思考》等文章给人很多启示,望引起大家注意。在此简述一二。如同我国文字必须恢复竖排,我国围棋也必须恢复座子并申报非遗,同时增加和棋制,尝试以下成和棋为目标的比赛。

中国围棋座子制已实行上千年,到了近代一百年左右,才彻底被取消。现代的围棋,用的基本都是日本围棋规则,真正的中国围棋,在围棋的发源地却已经绝迹一百年了。

座子制围棋相比现代无座子围棋,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它更能体现棋类游戏的益智本质,尤其是更适合中国人的性格与特长。它不仅应该得到恢复,以与无座子围棋并存,而且还应该成为中国围棋界的首选下法。

古棋开局预置的4枚座子客观上造成了棋块在棋盘上的自然分割。因为连片不易,古棋布局更强调分边。所以,需要处理各个棋块的虚实、先后、强弱、攻防、取舍,极大的复杂化了中盘战斗,更易将棋局导入未知领域;也会极大地开拓、挑战棋手的思维。 

取消座子,反而减少了围棋的后续变化。因为,处理5-6块、7-8块棋,与处理10多块棋的计算复杂程度当然会有明显的区别。取消座子后,黑白双方更容易下成各自围空的连片围棋,所谓"连片者胜"。一旦“连片”,棋的块数就少了,其变化复杂度与相应的计算量必然会比互相分割、九龙共舞的座子围棋局面少许多。

在连片围棋的局面里,A、B两个点差一路,A和B的差别就是相对简单的计算或官子目数差别,这在数学上称为“解空间平滑”。4枚座子会造成棋块的自然分割,黑白双方更容易的不是连片,而是互相分片。“还棋头(基本眼位非目)”又鼓励双方互相切断,竞相出头联络,争夺中腹制空权,形成九龙共舞的全局关联复杂局面。 

所以,一旦局面换成座子围棋那种四处牵制,错综复杂的战斗场面(以及复杂的全局打劫转换过程),A点断与B点刺差一路,结果就是生与死的区别。这在数学上称为“解空间多峰且嶙峋陡峭”。 解空间平滑有利于求解,解空间多峰且嶙峋陡峭不利于求解,这在数学上是非常明白的。因此,所谓“取消座子增加开局变化”,实质上是以开局变化的少许自由换来了中盘变化的极大束缚。

陈祖德九段发现空枰开局可以“连片”的秘密后,创造出“中国流”桥梁型布局,对角星布局就此基本绝迹,连片围棋开始大行于世。连片围棋的后续变化未免也是单调的。有些棋手只善于围空与形势判断,在棋子与棋子的纠缠中,很少能下出类似“当湖十局”中的绝妙手段,大概也有这个原因吧。

围棋变化的关键在于中盘变化,不在于布局前四手。有职业棋手曾说过:“布局怎么下都行”。中国古代座子围棋虽然不能下出无座子布局的一些套路,但是布局变化套路也不能算少。钱长泽图注施襄夏《弈理指归图》言:“使敌无大块及拆三之地,布局最醇”。以清代施襄夏为代表的中国古棋人,对座子围棋的布局有深入的研究。反之,现代围棋在最近一个时期内,不也流行着以套路取胜吗? 

古代布局并不是只有对角星布局。从清代名谱“血泪篇”可以看到,由于让子棋中“空花角”的存在,古棋并非没有“小目、高目、目外”等布局变化。 

 综上所述,“取消座子”是简单化还是复杂化围棋,也就不言而喻了。

现代中国人一直有着很大的误解,觉得开局时先在四角放上座子,不如无座子棋想下在哪里就下在哪里那样自由。当然,如果仅仅着眼于开局的手法多样,那么取消座子确实是一种解放。但是,如果我们把视线放远一点,就会发现没有座子固然导致了“手法的自由”,但因此而产生的大量“定式”却束缚了“智力的自由”。

据吴清源在自传中说,日本围棋的定式,全部加起来超过一千多种,“如此浩繁的定式,就是职业棋士也未必全能记得住”。虽然他认为一般的业余棋手顶多记住五十至六十种基本形就足够了,但要记住这五六十种定式才能下棋,对业余爱好者来说,难道不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吗?相比之下,座子围棋永远只有一种星定式,而且因为不能直接活角,所以变化有限,很快就能进入中盘。这样一来,围棋的有座子与无座子到底谁才真正体现了自由与解放呢?   

围棋的本质说到底是一种智力游戏,相对别的棋类,比如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规则简单,变化复杂。座子围棋的开局简单紧凑,这本身就是规则简单的一种体现,而迅速进入中盘则强化了变化的复杂程度。

日本围棋的开局看起来选择很多,变化很丰富,但由此而形成的“定式”却添加了一种变相的“规则”,因为它是一种需要你死记硬背的“定型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客观的,外在的,可以自己预先储备,也可以是由别人授受的,因此与临场的机变与个人的智力并无必然的关联。

另外开局一旦被复杂化,中盘力战的重要性也就相对降低,因为在开局时占了优势就可以有效弥补中盘战斗力的不足。这样相比座子围棋,日本围棋的输赢就会受到许多智力之外的因素的影响,所以,取消座子对于围棋的益智功能而言,不但显不出什么“进步”,反而是一种 “退步”,或者至少也是一种“异化”。   

我们都知道国际象棋的复杂度比不上围棋,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电脑可以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却胜不了围棋的业余选手。但这还只是指无座子围棋而言,如果让电脑下座子围棋,那它的成绩只会更糟糕。因为座子围棋开局简单,没有多少机械的定式可依。

下无座子围棋,电脑可以象模象样地按照输入的固定程序跟你在角上走定式,它可以取实地造成局部两分,但下座子围棋,角上根本就没有几步可走,很快就进入中盘了,而中盘是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序可以输入的,于是对电脑运算能力的要求就更高,这正是座子围棋比无座子围棋更复杂的体现。

换一个角度看,我们编一个现代围棋软件,只是要求它“在棋盘上占据更多的点”,而编一个座子围棋软件,则变成“在棋盘上用尽量少的块数占据更多的点”,表述得更准确一点,就是要求电脑“在占据更多点的同时不能因‘还棋头’所扣除的目数而影响胜负”,限制条件越多,当然复杂程度就越高。所以同样是围棋,座子围棋是比无座子围棋更深奥、更高级的一种围棋。   

座子围棋因为“非力战则不足以自存”,所以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棋手斗智斗勇,其对局的观赏价值也就更高。清代毕沅在《秋堂对弈歌》中描述乾嘉棋圣范西屏下棋的情形说:“每对弈,州中善弈者环观如堵墙,君不思索,布局投子,初似草草不经意,及合围讨劫,出死入生之际,一着落盘中,瓦砾虫沙尽变为风云雷雨,而全局遂获大胜,众口欢呼,神色悚异,啧啧称赞。”袁枚在《范西屏墓志铭》中说:“尝见其相对时,西屏全局僵矣。隅坐者群测之,靡以救也。俄而争一劫,则七十二体势皆灵。”这样鬼设神施、惊心动魄的攻杀,在日本围棋和中国的“现代围棋”中恐怕就不大可能出现。因为没有了座子和“还棋头”的规则,整局棋就可以被划分成若干个互不影响的小战场,于是争战的激烈程度就被稀释了。打个比方,座子围棋是在树巅屋顶上对打,双方都没有稳定的立足点,其战场是立体型的,而无座子围棋好比在场地上相扑,其战场是平面型的,两者精彩度的起点就不一样。   

把上述观点概括起来就是:座子围棋比日本围棋和中国的“现代围棋”更复杂深奥,更具有战斗精神和观赏价值,因此是一种更高级的智力游戏。

“基本眼位非目”就是在唐宋填空数路规则下,棋块赖以生存的气或眼是基本眼位,不能算作“路”或“目”。同理,所谓“还棋头”,就是明清数子规则下,终局判定胜负时,多一块棋的一方要多付出一子的解读。 “基本眼位非目(还棋头)”不是规则,是由围棋基本规则引导自然而成的围棋定律。

气是棋块生存的条件,如果“无气也活”,就违反了围棋的基本规则,会自相矛盾。 为何唐宋胜负判定规则是所谓“路”更多,而“基本眼位”不是“路”?因为:围得的空及盘上未提的死子都是获取更多俘子的有效“期权”。基本眼位是棋块生存所必需的,对获取俘子不能产生贡献。

 “基本眼位非目(还棋头)”具有逻辑自洽性和简洁之美,它仅仅使用“子(俘子)”、“气”两个基本概念就完美定义了围棋规则,其它“空”、“路”、“目”、“地”、“点”等定义都可由此而来;也不需要额外创造“空属邻子”这样的规则。

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四字,极简地概括了围棋胜负是如何判定的。本质上,围棋需要下到“两溢”后再判定胜负。先唐“停道”之棋、唐宋“填空数路法”,明清“还棋头数子法”,都是胜负判定时采取的简化办法。但在围棋向日本的传播过程中,围棋胜负判定的本质被湮没了。 

 在一个给定的棋局局面下,“还棋头”导致除了要考虑连接与切断给整个棋局带来的死活得失问题,还要考虑给目数带来的具体影响;考虑因素更多,自然就增加了围棋的复杂程度。 因为“还棋头”,还导致更注重中腹的控制权、向中腹出头以便联络,鼓励切断、鼓励战斗。

现代围棋取消了“还棋头”,因此,棋块可以搞独立据点,不十分强调向中腹出头与联络。古代《棋经十三篇》载:“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在人们眼中就失去了意义,棋谚“金角银边草肚皮”大行于世。 

 导致人类棋手与AlphaGo对局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中腹是如此重要。可以“…笼罩局上,以为阵势,成则攻也。” 

看来,围棋规则对棋风、行棋方向以及棋局复杂度的影响非常大。开局预置的4枚座子使棋块相互分割,起着张力的作用;“还棋头(基本眼位非目)”又有一股自然的合力,一张一合之间,犹如强弓拉开后利箭射出。座子围棋——中国古棋之高妙,正在于此。 

两次人机大战给了围棋界很好的反思契机。特别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子围棋,以及对古棋规则的再思考这些方面。

中国人运用综合思维看围棋,首先会理解成两个人的智力交流活动,而最能体现这种交流功能的环节首推中盘,所以座子围棋就通过规则设置,一方面在空间上把角部与中央“综合”在一起(联系更紧密),另一方面在时间上把序盘与中盘“综合”在一起(界限不分明),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中盘的效果。可以说这是一种以人为目的的合理化设计。

日本人运用分析思维看待围棋,首先就会把人和棋分开,即摒弃与人的关联,视围棋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这样一来,座子和还棋头规则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因为它们不符合围棋是因自身而存在、非因人而存在这一定位。

此外围棋又可以分为开局、中盘和官子阶段,座子围棋的三阶段划分并不明显,但日本人运用分析的眼光,自然就会朝着划分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复杂的方向发展。座子围棋只有一种星定式,但日本围棋却分为小目、星位、目外、三三等类,然后再一层一层地细分下去,直到定式数达一千多种,而且还可以继续无穷地分析下去。

由于开局和官子变数有限,可以穷举并得出最佳着法,并能重复验证,因此很适合分析思维的运用,日本人自然也就乐此不疲;而中盘因为变数庞大,只能凭主观感觉判断优劣,无法给出客观的定论,因此日本人对中盘研究就兴趣不大,也不擅长。

如果说座子围棋能最大限度地摆脱程序化,展现个性化,那么日本围棋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程序化,回避个性化。座子围棋所主要展现的是智力与灵感的交流,日本围棋则主要是“对程序与定式的遵守和运用”的交流。   

从整体上和动态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忽略细节与局部,遗貌取神,得鱼忘筌,讲究气韵生动,讲究“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认为最高的“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些都是综合思维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国人典型的价值和审美标准。比如中国的绘画注重线条写意,而不注重投影造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为了更好地写意传神,中国画还会对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进行夸张和加工,比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它们和真的动物在身体比例上并非完全一致,但给人的感觉却非常逼真。这和座子围棋为了达到突出强调中盘这一代表性环节的目的而增设规则是一个道理。中国的音乐注重旋律而不注重和声,因为旋律是本质的、变化的,而和声是枝节的、静态的。中国的小说注重情节对话而不注重心理刻画和场景描写,也因为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这和座子围棋重中盘而忽略开局官子也可以类比,因为中盘是动态的,千变万化的,而开局与官子则是静止的,可以固定的。

无论是围棋、国画、民乐还是章回小说,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人性化,都注重人的感受,体现人与人的交流,让你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价值。而日本围棋、西洋的绘画、音乐和小说,其共同点都是客观化,即按照它们自身的逻辑独立地存在,并且不断地朝着分析的方向发展。它们不会照顾人的感受,反而是强迫人们跟上它们发展的脚步,最终成为它这一门的“专家”,所谓“专家”,也就是离普通人越来越远,也越来越难交流的意思。

如果用中国的标准看客观化,其缺点就是容易迷而忘返,失去艺术活动最初的本真;如果用日本和西方的标准看人性化,其缺点就是在表现方法上重视传统,没有“进步”。大致而言,人性化的综合思维属于艺术思维,而客观化的分析思维则属于科学思维。  

座子围棋有着数千年悠久辉煌的历史,每一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围棋界人士除了对“现代围棋”倾注热情外,还应该去了解并传承座子围棋这项中华传统文化与技艺。座子围棋的恢复、推广,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千百年来,座子围棋已经与我国的天文、哲学、算术、政治、历史、军事、教育、诗歌、书法、绘画、文学、竞技等领域联系在一起,还存有众多的围棋棋论、棋谱等专著,形成我国特有的座子围棋文化。

因此,中国座子围棋申报“非遗”当之无愧。 从围棋自身的特点来看,中国座子围棋和日本围棋虽在规则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类,行棋的战略战术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围棋的棋理仍是相通的。 

恢复座子围棋,下法不会是对中国古代座子围棋的简单摹拟,必然会融入日本围棋注重棋形的理念以及中、韩围棋善于搏杀的特点。所以,新座子围棋将是对中国古代围棋的继承,又会有创造性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围棋技术的冲击,未来的新座子围棋出现“新序盘、新中盘技术”将是历史的必然。 

二三百年前,中国清代出现了棋圣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等座子围棋绝代高手。近一百年里,吴清源是无出其右者。随着中国围棋的复兴,先后涌现有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常昊、罗洗河、古力、柯洁等一大批中国高手,但是他们所下的都是无座子的日式围棋。只有当座子围棋得以复兴,出现一大批中外棋手,将近百年的中、日、韩围棋技术成果以及人工智能围棋技术融入到新座子围棋之中,我们才可以说,真正传承起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围棋文化。 

今人张超的博文《中国围棋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从文化与技术角度分析座子围棋优势,观点精辟、见解独到,可谓恢复座子围棋之先声。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围棋文化委员会主任林建超先生《围棋申遗研究报告》(《围棋天地》2015年第8期)旁征博引、内容翔实、论证周密,善则善矣。但如能将中国围棋与我国特有的文化——座子围棋文化与技艺联系起来,则尽善矣。

综上所述,中国座子围棋不同于日本围棋,是我国独创并持续发展、特有的传统文化与技艺,是 “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恢复、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座子围棋,浩如烟海的古代围棋典籍才能真正得以发掘与传承,围棋技艺才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得以新的提高。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语)” 因此,只有中国座子围棋才有资格申报国内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座子围棋必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复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4年05月14日
后一篇:2024年05月2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