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荣格心灵地图

(2009-05-09 13:31:16)
标签:

杂谈

默里·斯坦因(Murray Stein)是前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他的作品目前翻译到国内的有三本:《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变形:自性的显现》,这两本是在内地出版的,还有一本《荣格心灵地图》,只见到台湾版.

《变形:自性的显现》探讨了有关变形的主题,即人类可以被看作毛毛虫,人类可以变为蝴蝶,实现自我超越.我同意这本书的观点,我认为这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书之一.

默里·斯坦因的大部分著作都与荣格心理学和变形这个主题有关,外文功底好的网友,可以考虑多看看他的书.

认识到他作品的重要性后,我很想看看那本《荣格心灵地图》,内地没有引进,好在淘宝有复印版.但这本书是繁体字,又是纵向排版,再加上台湾的语言习惯跟内地不太一样,所以读起来很不方便.

既然某些同志有可能促成《荣格与占星学》在内地出版,那就拜托试试这本同为台湾立绪出的《荣格心灵地图》,可能的话也请尝试有关荣格的其它论著.

荣格晚期有关炼金术的研究非常重要,请留意这方面的书.谢谢了.

 

关于图书出版,多说几句:

 

1.字要印大,便于阅读;

2.内页上下不要大面积留白;段落之间也不要间距太大;

3.不要出版中文和外文对照的版本;许多人看不懂外文,买这种书太浪费钱;

4.不要添加没有太大意义的插图;与内容有关,有价值的图片可以考虑;

5.在已出版佩玛·丘卓的书的情况下,《与无常共处》这种精华语摘型的小册子就没有必要再出了,有出版这本书的资源完全可以多出本其它的书;

6.注意选择翻译对象.杨韶刚先生翻译过安东尼·史蒂文斯的《二百万岁的自性》,这很好,但杨先生翻译他的那本《简析荣格》则没有必要,因为同类型书已经很多,而史蒂文斯那本将荣格当做分析对象的,更加重要的《论荣格》则没有翻译,就有点可惜了.

7.书的设计,朴实无华,像立品那样就是最好.

8.与其写书,不如译书.心理学和占星学在国内的发展确实不如国外,有条件的网友,希望能考虑多翻译,引进些国外的此类经典著作.读者会感谢你们的.

====================================================

 

台湾立绪版《荣格心灵地图》导读

 

荣格对当代心灵探索的启示

 

蔡昌雄
  
  多数涉猎或研究过荣格心理学的人,都会对荣格思想的精微广博与意境的深邃超远,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就荣格学说内部本身所设计的研究领域而言,从心理学,宗教学,哲学,科学,物理学,神话学,灵魂学,占星学,文化批判到文艺理论,已然是一份洋洋洒洒需要过滤消化的庞杂清单.此外,由于荣格本人在灵性探索上的天赋异禀与特立独行,固然使得心灵幽深玄妙的冥契特色表露无遗,但其难以把握的本质,以及连专业人士也不面抱怨的晦涩语意,往往使初入门的学人有如坠五里雾中的感觉.因此,系统介绍荣格心理学研究的导论专书,便应运而生.本书《荣格心灵地图》即是满足这种需要的书籍之一.


  作者默里.斯坦因博士,现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副会长,钻研荣格心理学数十年,对于上述理解荣格心理学可能遭遇的困难颇有体认.由于导读荣格的著作早期已有,而且无论在质与量方面均有一定水准,因此新作必须有补充或超越前者之处,才有出版的价值.依据作者的说法,本书针对外界对荣格学说矛盾不一的批评提出辩护,企图在荣格原著的纷纭理路中,以作者个人的理解构思为经,坚实的原典资料佐证为纬,呈现出荣格理论连贯统一的脉络来.对于初学者而言,在一个统合视域的基础上,开始进窥荣格学说的堂奥,将是阅读本书最大的获益处;至于进阶者,则可以在作者对原典资料的掌握,诠释观点的发明,以及两者间的对应安排等方面,收切磋比教之效.就写作目标的达成评估,我认为本书基本上是成功的.它依明晰的解读架构循序渐进,不仅彰显出荣格学说中心灵探索的深层因素,以及心灵人格整合的动态历程,更透露了心物合一与生命永恒的宇宙消息.


  不过,由于本书重点在解说荣格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的连贯性,因此,虽然作者在介绍的过程中,也难能可贵的交代了形成荣格相关概念的经验基础与时代背景,但毕竟非其论述主题,故着墨不多.我个人认为,如果入门读者要对荣格学说的主旨精神有较深刻的体会,实有必要对荣格学说所触及的生命灵性本质,以及荣格学说的当代心灵探索及其研究的启示意义,先有一个概括的认识,才不致在抽象的概念与繁多的资料中,因不了解其现实的相关性,而失去了阅读学习的兴趣.我认为下列几个相关面向,是读者在阅读本书及了解荣格的过程中,值得留意思索,对照参考的重点:


  首先,是关于荣格心理学的属性问题.荣格曾把现代人认为“寻找灵魂”的一群,综观荣格心理学的全貌,我们若说它是环绕着心灵,灵魂或精神现象所建构的心理学理论,应不为过.问题是,此心究竟为何物?在荣格的认识中,无论是心灵,灵魂或精神,都要比意识运作的中枢,也就是以大脑功能为主的心智,来得根本而重要.但就这点而言,荣格便与认知心理学等主流心理学派,以客观研究途径为尚的价值取向分道扬镳,而被归属于深层心理学,或甚至超心理学的范畴内.此外,由于他独树一帜的集体无意识与本我概念,使得他在深层心理学的领域里,也与弗洛伊德发展出来的心理分析学派主张呈泾渭分明之势.


  如此深入生命灵性的走向,固然是荣格学说博得许多内省沉潜之士认同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严格的学科分野上,欲使荣格理论陷入究竟是心理学,抑或是形而上学和宗教学的归属困境中.事实上,在宗教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荣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便遭遇来自心理学与宗教学两方学者的夹击.某项心理学者认为,荣格的“心理学”不是真正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而是为某种片面的神学论题或范神的神秘世界观服务的,尤其是在《回答约伯》一书中,更可清楚见到荣格的写作,基本上是神学的而非心理学的事实.抱持正统教义的基督教神学学者,则对荣格将神的超越他在性(transcendent otherness),等同为内涵的心灵象徽观点,认为是一种贬抑,而普遍采取拒斥的态度.尽管双方的批评皆各有论据,不过也都是一隅之见,不太能够反映荣格学说的全体.


  有鉴于此,作者斯坦因一方面不断强调荣格心理学发现的实证经验基础,另一方面却也承认,随着整体理论的发展线索,荣格晚期的本我(Self)与同时性(synchronicity)等概念确已进入形而上的玄想层次.斯坦因认为,这些高层次的准形而上学理论是掌握荣格心理学内涵的重要基础,但是为了突显荣格心理学的发现,是从经验层次衍生出来的事实,因此在章节的安排上,将它们放在后段,视为荣格心理学发展的巅峰.斯坦因在这方面替荣格所做辩护的说服力如何,读者自可判断,我们在此只是要提醒读者注意这个层面的争议.


  其次,从各方对荣格学说定位归属的争议批评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荣格对当代人心灵状态的诊断,以及他对人们在心灵探索的道路上,所应具备态度及可能面对挑战的处方.


  荣格对当代人过度侧重理性,而忽略非理性的偏颇倾向多所针贬.事实上,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冲突,乃是自古以来即有的心灵普遍现象,哲学上观念论与经验论的难解争论便是一例,只是当代人强调理性的程度,已经到了非理性因素要强烈反弹的地步罢了.上述有关荣格理论的归属定位问题,从传统的学科分际观点看,当然有它不得不分辨的道理存在,但是当任何一方僵固的执守原有学科划定的范围,不能因应深层心灵现象研究的需要,而做出适当的调整时,我们便不自觉的陷入理性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因此,荣格认为包括个人与学术研究在内的当代西宁探索,都应该对非理性与神秘心灵现象保持接纳与开放的态度,不要预设立场画地自限.既然荣格认为人类的基本处境是种种心灵对立面的冲突,那么人类在心灵探索的道路上,所需面对的挑战自然便是如何在对立冲突的表层下,寻觅到共通的灵性基础,并依此进行无尽的动态整合,以成就生命的全体,这便是荣格称为个体化(individuation)的人格发展过程.对荣格而言,这个挑战所指向的目标虽然虽然近乎不可能,但却是人生发展的必经过程,所有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必须仰仗这个过程中个阶段的挑战才能彰显体证.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整合的灵性基础究竟为何?除了个人本身的体验与观察之外,荣格就是在此大哉问的引导下,才发展出集体无意识,本我与同时性等涉及本体论和宇宙论范畴的概念.简言之,在荣格的认识中,这个整合的灵性基础便是具有自主功能(autonomous function)的集体潜意识心灵之流.但是荣格也指出,我们认识此一心灵真实的最大障碍在于,无法从集体无意识的本位立场出发,反而不断优化(prioritize)理性的认识地位.结果一谈到心灵的真实,便以为它是内在世界的真实,与客观的外在物理世界无涉,凡是触及心理或外界事件的解释时,便局限在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中,不能脱困.这些常识经验中预设的心物二元宇宙观和形而上论,都是理解深层心灵现象时常见的谬误,也是荣格试图有所突破之处.如果我们对此一关键有所体认,那么我们便会了解依据荣格同时性所建构的人格发展理论,与发展心理学中假设因果关系的渐生说(epigenesis)模型是大不相同的,也才明了为何荣格强调学习倾听吾人带有感情基础的判断(the feeling-tone judgment),在趋近心灵全体的过程中如此重要.因为只有在“心即物,情即理”(“即”非全等,而是交融感通之意)的宇宙视野中,我们才有可能见到二元对立世界“之间”的真实.这是荣格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读者在阅读本书和探索心灵时,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国内社会今年来宗教与心灵议题的推波助澜下,荣格心理学译作的出版也逐渐增加.尽管如此,众人皆知国内有关荣格心理学的研究仍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不仅荣格原著的翻译严重不足,本土学者从东方文化观点整理写作的荣格心理学著作,也几乎付之阙如,更不用说从荣格观点引申的比较研究专著了.不论荣格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重要影响而言,从荣格心理学与东方宗教和神秘学的密切关系而言,或是从西方社会与邻邦日本关于荣格论述典籍汗牛充栋的情况而言,都足以使我们对现有微薄的资源与研究感到汗颜.我个人一直认为,各领域西方经典的译介,固然是迈向深入研究的开始,但是如果无法以本土观点写出吾人对该领域研究的了解甚至批评观点,则我们距离真正的了解恐怕还有一大段长路要走.荣格心理学的研究也理应如是.但愿立绪出版的这本《荣格心灵地图》以及其他相关荣格研究著作,可以对国内迈向全面性的荣格研究,产生更进一步的良性刺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老的身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