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麻糖

(2020-08-14 10:33:43)
标签:

非遗

京山美食

宋河麻糖

分类: 人物素描


8月14日,第二站“跟着非遗游京山”,走进“田园都市小镇”新市街道白谷洞村。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麻糖入展,传承人江锡久在现场制作,四大锅麻糖被游客抢购一空,在众多土特产展销中最受欢迎。

宋河麻糖原产地在京山市宋河镇,其以香、酥、脆、甜的独特风味,闻名于京山各乡镇和周边县市。麻糖大众口味,老少皆宜,营养健康。以糯米、麦芽糖、芝麻为原料,伴以蜂蜜、花生、香油精制而成,无添加剂,无化学污染,纯天然绿色食品,香而不郁、酥而不油、甜而不腻。

2017年6月,宋河麻糖制作技艺入选荆门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存名录;2018年6月,江锡久被命名为宋河麻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京山市首届年货节上,宋河麻糖荣获三等奖。

宋河麻糖俗称炒米麻糖,制作技艺沿袭百余年的历史,纯手工制作,用料讲究,配方传统,经过熬糖、炒米、化糖、搅拌、开条五大工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传承人江锡久创办了宋河永盛食品店,注册“四股泉”商标专业生产宋河麻糖。在京山、钟祥、武汉等地设有分店,将传统品牌发扬光大,使产品走出京山,打开省内市场。

宋河麻糖是一门传统手工艺,承载着几代人童年的记忆,其明显的区域性,历史延续的完整性,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地方特产。过去是春节必备年货,吃炒米麻糖过年,寓意一年比一年有滋味,一年更比一年甜蜜。从前只有过年吃得上,如今随时可以吃到,走进百姓日常生活。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宋河人,如龚光新、余斌等宋河籍名人,回家探亲时总要带些麻糖走,未返乡的宋河人就靠寄递麻糖,难以忘记家乡的味道。

宋河麻糖属地方传统美食,古老的技术流传数百年,过去普通农户都制作麻糖,如今是逐年减少,手工制作更是凤毛麟角。仅宋河人江锡久坚持下来,成为宋河麻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1876年至今,江家麻糖店历经五代传承人,从曾祖父到祖父,从父亲再到江锡久,如今又传给下一代。

很多年之前,曾有“九个三十(里)赶宋河”之说,宋河被称为“小汉口”,集镇商贾云集,百业生意兴隆。1963年3月,江锡久出生在宋河街上,现名城中路,做麻糖手艺师承其祖父。祖父江守信13岁进店当学徒,跟师傅学做炒米麻糖,后来在家里开店,做宋河麻糖有绝活。祖父主业是红案厨师,在宋河很有名气,拥有一定的家产,成为手工资本家,在皂市开有分店。1953年,实行公私合营政策,江守信家产充公,他依然服务于民众,盛名远播。江锡久小时候,父母亲下放到农村,他跟着祖父长大的,祖父把做麻糖技术教给他,让江家祖传手艺不失传。

1979年,江锡久从宋河初中毕业后,到坪坝供销社从事餐饮行业;1984年,调入宋河供销社食品厂,当副食品生产工人。1993年,就业的食品厂倒闭。走投无路之时,江锡九决定自主创业,在家中开麻糖店,把祖传手艺利用起来,作为谋生的职业。供销社下岗职工多,开麻糖店就有4家,经过市场洗礼之后,仅江家麻糖店没有关门,其他店都关闭了。

江锡久潜心研究制作工艺,做人低调、诚信、实在,生产的麻糖正宗,受到当地老百姓的青睐。每年春节前夕,农户慕名找到江锡久家里,将炒米、麦芽糖送来,加工成有型有味的麻糖,生意十分红火。来料加工利润低,不如自己制作麻糖,再出售多赚点钱。江锡久首次将食品变成商品,在宋河打开了销路。

近三十年来,江锡久一门心思做宋河麻糖,门店从小到大,产量从少到多,口碑从近到远,品牌靠他打造出来。江家生产的炒米麻糖,黄中带亮,颗粒均匀,软硬适中,状如蜂蛹,薄如蝉翼,呈现出香、甜、酥、脆之独特味道。

为了宋河麻糖制作后继有人,江锡久将祖传技术传授给女儿、女婿和两位表弟,让他们在京山、钟祥、应城等地开办分店,把宋河麻糖产业发展壮大,长期保存这一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麻糖

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麻糖

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麻糖

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麻糖

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麻糖

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麻糖

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麻糖

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麻糖

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河麻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