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制造》2:把京兰水泥集团做成中国建材百强企业

标签:
京兰水泥中国最大建材百强企业 |
分类: 文学习作 |
从浙江到京山
湖北京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伟光,1968年10月出生,浙江省兰溪市人。1999年3月,受京山县招商引资政策的感召,赵伟光和他的伙伴们一起来到湖北省京山县,寻求创业发展的机会。几经考察,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相中了京山得天独厚的水泥行业发展优势,毅然决定投资京山水泥行业。
赵伟光相中的两家小水泥厂,是京山县仅有的水泥企业。其中京山县水泥厂地处县城南郊惠亭水库之滨,城区市民饮用水源之地,因为工厂污染环境和水源,县政府依法限期该企业搬迁,当时处于半停产状态;京钱水泥厂位于京山县钱场镇榨屋村,属于镇办集体企业,有一条陈旧的水泥生产线,粉尘污染十分严重,划入被淘汰之列。两厂均属于运行几十年、年产量仅10万吨水泥的小厂,赵伟光当时斗胆接管两厂,是冒着很大经营风险的。
京山县委、县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很快与赵伟光达成了转让协议,分别以租赁、买断的方式经营京钱水泥厂和京山县水泥厂。赵伟光计划投入资金1800万元,将京山县水泥厂整体拆除,对京钱水泥厂进行技术改造,并扩建新型水泥厂。
1999年9月,赵伟光正式在京山县安家落户,来实现他的京兰水泥梦想。他从兰溪老家聘请了几名技术、管理人才,协助他在京山创业发展,携手让京钱水泥厂起死回生。他和班子成员共同研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策略,按照“创立品牌,打造名牌”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两年打基础,五年创名牌”的发展规划,确立了“科技兴厂,质量第一,客户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树立了“为利益相关群体创造价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服务理念。
厂长赵伟光花大气力改善环境、引进技术、招揽人才,尽快让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他从业务技能培训、文化娱乐活动抓起,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塑造企业新的形象。新厂几乎在动工兴建的同时,踏上了“创建知名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的创牌兴业之路。
赵伟光厂长在接手京钱水泥厂时,只有一条年产8.8万吨机立窑水泥生产线,生产工艺落后,环保设施简陋,他决定对这个老厂进行改造升级。他大胆决策,多方筹措资金2.5亿元,投资建设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稳定的现代化水泥企业。2003年,京钱水泥厂更名为京兰水泥有限公司,京山县第一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正式投产,生产线一次性点火成功,水泥年产量突破70万吨,产品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董事长赵伟光收购的另一家京山县水泥厂,更名为兰京建材有限公司,由于环境污染的原因在承包一年后主动关闭。2007年6月,全省首家拆除机立窑现场会在兰京建材有限公司举行,当场对生产区设备设施全部爆破拆除。
新生产线建成后,从管理、技术到质量、环保,董事长赵伟光都从严要求。2004年6月,新公司在全省同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2005年12月,荣获湖北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1月,产品获得全国用户满意奖。京兰水泥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工程、铁路和高速公路,畅销武汉、孝感、天门和外省河南、湖南等地。我们始终奉行“科技兴厂,质量第一,客户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宗旨,贯彻“服务、开拓、创新、成长”的企业精神,竭诚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从小厂到集团
经过董事长赵伟光带领一班人的艰苦创业,京钱水泥厂这家昔日的乡镇小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办企业变为民营企业,厂长变成总经理,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土变洋,由亏变盈,我公司发展成为钱场镇乃至京山县的支柱产业。
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2009年5月,我公司将原京兰水泥有限公司、永兴水泥有限公司和兰京建材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了湖北京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赵伟光担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
永兴水泥有限公司也是赵伟光以独立法人投资建设的一家水泥生产企业,成立于2004年5月,位于京山县永兴镇盘堰村。
2007年6月,我公司积极响应省政府关于关停、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号召,主动关停了二条正在生产的机立窑生产线,为推进水泥产业政策的落实当好了表率。二条机立窑生产线被拆除后,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万元。董事长赵伟光的视野早就投向更远的空间,他坚定地认为,企业经济损失与全国推行节能减排的意义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也为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腾出了市场空间。
2010年前后,董事长赵伟光又把战略眼光瞄准了西北、京津地区,提出了“跨西北京津建厂”的构想,并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河北保定、甘肃兰州新上了两条5000吨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于2011年、2012年先后建成投产。至此,京兰水泥集团公司已拥有六条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日产水泥熟料总产量2.3万吨,水泥年产能突破1000万吨的规模。
从落后到先进
企业做大做强、效益好转后,以赵伟光董事长为首的公司领导集体深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压力,他们一致认为,健康蓬勃的发展态势、可持续的经营理念才是公司始终追求的成功之道。为加快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改造,董事长提出回收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废气余热新上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让废热产生电能,以降低生产成本,治理环境污染。此项重大决策做出后,立即赢得了董事会的支持,得到了县、市、省政府的认可。
董事长赵伟光几次带领集团科研人员奔赴外地考察取经,学习同行利用余热发电新技术,并结合我公司实际进行研究,制定了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决定投入资金对生产设备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为了确保技术改造万无一失,科研人员进行多次的研究、实验,最终在技术上获得了突破。
2007年1月,集团公司决定率先在京兰水泥有限公司进行试验,在日产1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上,配套安装了4.5MW余热发电装置。项目竣工后,经过工程师调试改进,新设备成功投入运行。投资3000万元的水泥窑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站于2007年9月并网发电,开创了湖北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的先河。
余热发电在京兰水泥有限公司实验成功后,便在全集团公司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先后对永兴水泥有限公司日产4000吨、2500吨的两条熟料生产线配套建成了12MW余热发电装置。全公司现已建成了3座余热发电站,年发电量可达到1亿度,年可节约标煤约2万吨,减少生产成本6000余万元。
公司的快速发展与董事长赵伟光加大科技投入、尝试技术革新分不开的,他经常讲到,优秀企业家既要创业也能创新,只有依靠高新技术,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按照这个转型升级思路,公司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3-5%进行技术引进和革新。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技术研发机构,成立了京山智创水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先后引进各类专业人才50多名,实验室和化验室设备优良,具有较强的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实力,推动企业走科技进步的产业化道路。
从2012年开始,我公司在全省同行业内率先启动窑炉烟气脱硝减排工程。2013年9月,投资920万元,永兴水泥有限公司二线4000吨熟料生产线脱硝工程建成投运,通过分级脱氮燃烧系统及水泥窑尾烟气脱硝系统,进行了水泥窑尾烟气脱硝处理。2013年下半年,再次筹资1500万元,对该公司一线、三线进行了烟气脱硝工程改造。2014年9月,三条生产线脱硝工程改造全部完成,并投入稳定运行,年减排氮氧化物可达2000多吨,减轻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综合治理效果明显。
政府对企业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要求,对于我们民营企业来说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董事长赵伟光谈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行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企业家的追求、市场的竞争压力及政策、环境的导向。从2012年起,我公司开始实施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多方筹措资金上千万元,从三个方面着手企业转型升级。一是淘汰陈旧的旋窑水泥生产线,从节约能源、节约矿产资源的方向进行转型升级,以等量置换方式淘汰两条相对落后的水泥旋窑生产线,建设工艺先进、设备领先的水泥生产线。二是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弃物项目,2015年成立了京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运用高新技术对“三废”排放进行调查研究、投资治理和综合利用。三是坚持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走节能降耗、变废为宝之路,公司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水泥生产工艺、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进行攻关,解决消耗、质量和产量有关难题。通过上下齐抓共管,全公司各条水泥生产线单位产品煤耗、电耗指标均步入国内领先水平,大气污染排放值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
从营利到善举
公司董事长赵伟光曾经说过:企业经营有了利润之后,要以社会贡献为己任,决不能忘记支持企业创业发展的地方百姓,也不能忘记千千万万的水泥用户,更不能忘记需要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多年来,我们公司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诺言,在企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回报国家、回报地方和回报社会。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董事长赵伟光在浙江出差,闻讯后第一时间致电在公司的副总经理,向地震灾区献出一片爱心,首批捐款20万元立马送到了民政部门。随后在公司内部开展赈灾募捐活动,员工个人捐出善款10多万元。灾后公司派人赶赴湖北省对口支援的四川省汉旺县,招聘地震灾区失业人员到我公司来就业,为他们提供了食宿和工作岗位,给予了较高的工资待遇,解决了灾民的生活和工作问题。
2008年初夏,京山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我公司在组织企业抗洪自救的同时,向受灾地区开展了两次赈灾募捐活动,公司和员工共捐款55万元,支援全县灾区和灾民抗洪救灾、恢复生产。我公司对于社会弱势群体,都能够给予一定的关爱,多次慷慨解囊相助,每年出资约20万元,资助考上大学却无钱入学的困难学生。
我们公司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每年拿出部分资金,支援地方文化体育部门,多年坚持开展京山县“京兰杯”篮球赛、网球赛,并为钱场镇篮球队置办服装器具,推动民间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为了与工厂驻地村民保持和谐的关系,公司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帮助周边的村组修筑道路、改造沟渠、打挖水井,助力改善地方交通、供水、供电和文化体育设施。
十几年来,我们公司共吸纳农民工和下岗工人3000多人,水泥产业带动采矿、运输、建筑等从业人员上万人。近几年来,公司每年入库税金超过 1亿元,跃居为京山县第一利税大户,向社会捐款捐物近300万元,累计近千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浙江兰溪人赵伟光用一片赤诚和无私奉献,回报了他成就事业的第二故乡——湖北京山。
立荆楚创业沃土,建京兰永兴伟业。我们公司在“十三五”发展规划内,以产能置换方式淘汰原有的2000吨/日和2500吨/日生产线,将投入资金6亿元,新建年产12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和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项目,配套建成9MW纯低温余热发电站,建设年产100万立方米骨料机制砂生产线,可年增工业产值5亿元,上缴税金3500万元;将投资1亿元,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项目,年处置规模达到9万吨,可实现对工业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和利用;参与京山县的矿山整合,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三条环保型、规模化骨料机制砂生产线。我们期待,董事长赵伟光在京山大显身手再创业,图谋更大更新的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记录人:朱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