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数项羽之失
——《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之二》
二
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繇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且爵赏亦岂必其足荣哉?荣以其难得而已。人主轻之,天下猎之;人主重之,天下荣之。宋艺祖许曹彬下江南授使相。彬早知不得而安焉,故封爵不侈而彬服。非然,则更始之侯林立,而不救其亡,期于必得之不足歆也。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靳天爵,何遽非道而必亡乎?汉高天下既定之后,侈于封矣,反者数起,武帝夺之而六寓始安。承六王之敝,人思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为,管、蔡之亲不相保,而况他人乎!以天下市天下而己乃为天子,君臣相贸,而期报已速,固不足以一朝居矣。
[译文]韩信罗列项羽的过失说:“有些人因功当封爵,但项羽吝惜印绶,直到其破旧也舍不得授给别人。”由这段话可以清楚她看出,韩信之所以在名义上担任了重要的将领,而实际上却根本不能与闻天下大计,且几乎难保其自身的真正原因。封爵,应当遵照天意封给有功之人.以表彰、推崇他们,而不应当作为君主收买人心的手段。爵赏难道一定能够使人荣耀吗?爵赏之所以荣耀,只是因为它难以获得。如果君主轻易授人,则普天之下的人都想侥幸猎取它;如果君主不轻易授人,则普天之下的人都会把它视为莫大的荣耀。宋太祖向大将曹彬许诺说只要他率兵下江南灭南唐大胜而归。就任命他为枢密使。曹彬心中早知其不可能故而置之一荚,毫不惊喜,所以,后来太祖给曹彬的封赏不高而曹彬并无怨言。相反的,更始帝刘玄所封的诸侯林立,却没有人挽救他的危亡,这正是因为众人觉得刘玄的官爵太容易得到,即使得到了也丝毫不值得高兴。项羽不惜屈已以礼贤下士,只是吝惜官爵,不愿轻易授人,难道他的这种做法能算是离经叛道,因而注定要走向败亡吗?汉高祖刘邦在天下已经平定之后,大行封赏,不料却发生了多起反叛朝廷的事件,汉武常果断地收回了许多受封者的爵位。同时通过推恩令等手段削弱了众诸侯的力量,天下从此才开始平安无事。当时,西汉初建,从短命的秦王朝手中承接的是战国时代留下的烂摊子,民心还很不安定。英雄豪杰无不想大展宏图以自做君主。在这样的形势下,汉高祖考虑不周就急急忙忙地大行封赏,把大片的土地和大量的人民分封给有功之臣。以便他们尽情享受,为所欲为,刘邦也许忘记7,或者有所不知,在西周初年,连成王的亲叔父管叔和蔡叔这样的直系亲属,也发动叛乱,何况是其他人呢3以天下换天下然后自己做皇帝,君臣之间象这样相互交易,双方都急切地希望对方回撮,如此的君臣关系根本不可能在一个朝廷中和谐相处。
抑信之为此言也,欲以胁高帝而市之也。故齐地甫定,即请王齐,信之怀来见矣。挟市心以市主,主且窥见其心,货已雠而有余怨。云梦之俘,未央之斩,伏于请王齐之日,而几动于登坛之数语。刀械发于志欲之妄动,未有爽焉者也。信之言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语。况乎人主之固不可以是心市天下乎!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宋祖之慎,曹彬之明,保泰居盈之道得之矣。奚必践姑许之言而亵天之景命哉!
也许韩信说这番话是想以此要挟刘邦从而抬高自己,求得更多的好处。所以,他在齐地刚刚平定时就请求做齐王,韩信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一斑了。韩信怀着一颗商人之心想与君主做交易,君主刘邦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用心,所以韩信虽然得到了好处,名利双丰收,但同时也“赚”来7深深的怨恨。他在湖北云梦被俘,在长安来央宫被杀,其祸根伏于请求做齐王之日,而杀机则萌动于登坛拜将时的寥寥教语。杀身之祸起于志欲妄动,这话一点也不错,从没有出现过例外的情况。韩信说;“用天下的城邑分封功臣,还有什么不能征服的。”做君主的人可以有此心.而做臣子的人不应当说这样的话。况且,做君主的人根本就不可以用这种心理去赢得天下呢I君主所说的话不一定都要讲信用,所做的事不一定都要有结果。宋太祖赵匡胤的谨慎,大将曹彬的开H月,足以表明他们深懂保泰居盈之道。国君何必一定要履行随口所许的诺言从而亵渎苍天的意旨呢?
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故羽非尽不知人,有蔽之者也。琐琐姻亚,踞朊仕,持大权,而士恶得不蔽?虽然,亦有繇尔。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忮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盻,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义。惴惴慄慄,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刭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怀慝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刓印不与者惎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
至于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吝惜封爵。韩信的说法远不如陈平的说法公允。陈平说:“项王所喜爱、重用的人,不是项家人便是妻子的兄弟,此外虽有奇才却不能重用。”所以,项羽并非完全不知人,只是有人蒙蔽了他。猥琐无能的众亲戚。高高地占据着各要害部门,手握大权,这样,士人们怎么能够不受排挤、抑制呢?不过,项羽这样做也是有其原因的。项罚,是靠奸诈发迹的,他在怀王殿下称臣而结果却杀了怀王。他在宋义帐下为将而最终却杀害了宋义;他看到汉王刘邦抢先一步推翻7秦王朝,便极力设法压服他;田荣的人马前来归附,而项羽却残酷地杀害、掠夺他们。项羽之所以接连因嫉妒而残害别人,是由于他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别人都在嫉妒、陷害自己。轻率杀人的人,必定会在周围招来许多对自己恨入骨髓的仇人。而这些仇人是不可亲近的,更不可重用。所以,项羽左顾右盼,发现也只有自己的兄弟姻亲值得信赖,可以重用以为辅弼,如果轻率地把大权授给别人。自己很可能就会成为第二个怀王,第二个宋义。项羽整日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在睡梦之中看到的也往往是刀枪剑戟,短兵相接,他怎么可能不对天下入抱有极大的戒心和疑虑呢?然而,他的疑戒之心并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运。在楚宫中为汉军做内应的是被刘邦5I为心腹的项伯,他是项羽的兄弟;穷追不舍,把项羽逼到乌江边自刎身亡的是吕马童,他原是项羽的老朋友。在惨败之后仍然追随项羽的有三十余人马,但其中没有一人是项羽的兄弟姻亲。怀着一颗奸邪之心的项羽想求得亲友援助,而最终却落得个众叛亲离、孤立无救的下场。并不是原先项羽舍不得封赏的那些人因为怨恨而将项羽推向死亡,事实上,项羽的亲戚们早已背叛了他。
不疚于天,则天无不祐;不媿于人,则人皆可驭。正义以行乎坦道,而居天下之广居;无所偏党,而赏罚可以致慎而无所徇;得失之几,在此而不在彼,明矣。不然,舍亲贤,行诱饵,贱名器,以徇游士贪夫之竞躁,固项羽之所不屑为者也。
不愧于天.则苍天没有不保佑的;不愧于人,则人人都可以为我所用。坚持正义,正道直行,则可居天下之广居;不偏不倚,则可使赏罚更加谨慎、公允,不徇私情;得失之机,在此而不在彼,这是显而易见的。相反的.舍亲贤,行诱饵,贱名器。以曲从游士贪夫的争逐。本来就是项羽所不屑于为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