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
后海)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①
见:看见听闻,属于物理现象。或者是思想见解,属于精神领域,所谓见解,就是观点。或者是体会领悟到某个境界。禅宗所说的道,也说见地。什么是真见?正确地领悟到见地,道体。《楞严经》讲正见道体之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感受到领悟到,也就是执着有一个见地之相,那就不是正见,没有见到真正的道体。感受到、领悟到、证悟到那个道体,那个境界,但不黏执此道体,不贪著此境界,这才是正见。正见但不著正见相,这才是正见。知:知道,懂得,明白,理解了佛法所说真义。先知后见,也就是先解后悟,真知见真解悟,就是最后无知见解悟,不著知见解悟之相,了不可得。《楞严经》说:知见立,知见即无名本;知见无,即涅槃。先学习,弄明白佛法义理,有知见没错,但有了知见,就抓住不放,抓住那个境界、观念、念头不放,就是无明本,就是烦恼。真解悟是不著原来的知见,深解一切皆空性,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非空非有,一切不执,即见涅槃道体。
②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一切诸法,空有都不住,无住、无著。连如是知、如是见,无住、无著,这样的心念也无住无著。如是知,如是见,不生法相。有如此正知正见,不盲目迷信,理性修习,无住无著正信正解,如是信解,不住法相信解,才是正确的学佛修道之路。
③
不生法相:什么是法相?法,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思想观念。我们对这一切形成的观念,在思想意识里形成的形态、构想或者幻想,或者是下意识而构成的形态等,立名叫法相。比如有人认为学佛,就是万事不管,万念全抛,一概不理,形同枯木,认为这样就能成佛,这是他的法相,貌似有一个“空”的法相,其实是想空而未空。他这样理解空,这就是他的法相。佛陀告诫我们,如果心下或者下意识里造作出一个境界,一种理解,一个涅槃或者佛的样子,是心有所住,未解真空妙有,不解佛所说义。不生法相,一切无著。在这里说了这么多,也是生了一大堆法相,佛言,所谓法相,即非法相,故名法相。对于法相要知,要见,要解,而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就是不生法相。不生法相是正知见,正解悟,空与有都是法相,心下无著,明白了实行了,然后轻轻放下,了不可得。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zhǐ)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①
菩提心:大彻大悟,般若波罗蜜多的觉悟,脱苦得乐的觉悟。菩提心的体,是证大彻大悟之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里的孤僧,或者自命清高的隐士,也不是见落花而落泪,也不是心软。真发心悟道了,自然就有大慈大悲之心。
②
如何受持:以精进之心,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发菩提心利世利人,为人演说,行无相法布施,就是行精神的布施,为人类的智慧生命,为人类的精神圆满而作布施。
③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著相,讲佛法,不著玄虚,平凡,平静。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④
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无为就是涅槃道体,形而上道体,实相般若就是无为法,证到的那个道,就是无为法,如如不动;有为是形而下万有,有所作为。
⑤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没有啊?有啊,只是有而短暂,性空;是空的话,那么就是什么都没有啊?虚幻骗人的啊?完了,又掉空里了,佛说“于法不说断灭相”,说空说没有,著空相了,摸摸电门就会触电,怎么没有!不取于相,不生法相,不著相,如如不动。缘起性空,性空致缘起,不要认空性为实有,紧紧抓住不放。一切相,惟心作用,以为实有不空,自生法相,自缘烦恼。如能不著相,魔就是佛;著相了,佛就是魔!应作如是观。本经圆满。
⑥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分别是出家与在家男女的意思。
⑦
悟道干什么?解脱,解脱烦恼,离苦得乐,明心见性,了脱生死,然后呢?枯寂了?天下横行了?一切皆游戏了?无所谓了?不对!为什么脱心啊?脱心是为了让自己变成枯木吗?枯木你也做不成栋梁啊!饭还得吃,觉还得睡,不能说悟道了,心却枯寂而死,如此佛陀岂不是在教我们怎么心死了吗?修持心念,善护念,一切无著,行诸善、利世利人、或者做一个好人而不染着烦恼,身心健朗,以金刚之身心指导人生的方向,指导世界发展的方向,以平和的健康的心态面对一切,培养社会的善正风习,圆融完满的人生。心污须脱染,脱染再入染,入染而不染,不染则涅槃。此谓真空妙有,此谓佛陀真义。
心得总结
①
第一品,呈现妙有境界,合乎道体之心念、行止,佛陀都给做给我们演示了一遍。佛陀教法不是消极无为的,惟在不著而为,合乎道体而为,不著无为道体而为。
②
第二品,说善护念,应无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善于护持内心平静这一念。到心念真正不退转之境,有为亦不动念,护持得住。若须依法门才能护住无住的心念,入有为境则心染著而烦恼生,则不是真见性。
③
第三品,说涅槃无法。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无生死,无来去,纵在红尘虚妄中,亦心下清净毫不染着,亦不退转。涅槃无法,众生须自性自度,佛陀也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舟筏。
④
第五品,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要去身相,身相不去,则我相不去,则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去。诸相不去,则如来不来。
⑤
第六品,说去身相,再去心相法相。佛之教法,也不能抓住不放,有个佛法这样的意识法相。佛法只是舟筏,诸法非法,何况舟筏。非法,非非法。
⑥
第九品,说去掉身相、心相,不生法相,不造妖捏怪。一切无所得,不生法相,不住法相。
⑦
第十四品,说真智慧,真波罗蜜就是无智慧,无波罗蜜,这才叫第一波罗蜜。心里有个真波罗蜜,就是没有波罗蜜。为什么呢?著波罗蜜的相了。
⑧
第十七品,说第一波罗蜜是成佛的工具。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这个境界无思无虑,是第一波罗蜜,应该以这个方法求佛、学佛、成佛。空、无住、无相,是般若的三法印,也就是空,无相,无愿,三大要点。这里只说无住无相,不提空。说无住无相,自然就是空了。说空与不空,容易落入边见。去身见,去世间之见,把物质世界、空间的观念、身体、佛土观念,统统去掉。连西方极乐阿弥陀佛国土,东方药师如来国土,以及世间法构成的世间国土观念,统统去掉。也就是把所有时空观念、身心的观念,全部去掉,这样修持,就能见佛。
⑨
第十八品,说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的心念也不可得。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没来,刚想当下心,当下心已拆。学佛先做人,人做成了,也就是成佛了。
⑩
第二十二品,说无法可得,不住一切法相。有法可得,住于法相,就不是道了,那是学做木匠,会做凳子了,道无凳子相。
⑪
第二十六品,说色相空。佛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⑫
第二十七品,说佛法没有说空,也没有说断灭见的空,空观与断灭见都不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⑬
第三十品,佛不说断灭相的空,但也不说世间相的有,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是没有,因其真空才缘起幻有,有个暂时存在。一切有是暂时的,不是没有,只是不究竟,是“胜义有,毕竟空”,空是性,是境界。
⑭
我们学佛发愿,使一切众生皆入涅槃。度一切众生(行),实无一众生可度者(念)。为什么?一是因为众生自性自度,二是因为无相无著,度无可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如不动,不住法相。佛陀说法,给了我们舟筏,能度尽一切众生,但他说没有一个众生是他度的。上船需要我们正信,划船需要我们精进,登岸弃舟而不是拖船而行,需要我们自己的般若,自性自度,心下成佛,不企外求。众生都有佛性,只要平实去做,老实做人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著相,心念不贪执,就好了。
⑮
笔记做到这儿,算是一个段落。说段落即非段落,故名段落。断无可断,落无可落,依法奉行,无尽无止,段落也只是虚幻相,是心念的人为划分而已。2011年01月02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