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写作古诗的争论(一)

(2007-04-11 10:27:36)
标签:

感悟随笔

文化

古诗

格律

音律美

分类: 心情随笔
    最近,经常能看到听到关于如何写作古诗的争论,观点很多,声音也很多。我不会写古诗,但经常读,也经常看,偶尔也试写一下。关于如何写作古诗的争论也东一锤子西一棒子地看了一些,但总是不得要领,我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呢?争论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琢磨时间一长,加上也涉猎了一些关于诗词格律和诗品诗话之类的书籍,所以心里就憋了一肚子话,不说出来还真是不好受。于是我就胡诌几句,以供大家批判。以下纯属我的个人观点,诗人啊,学者啊,大师啊,才子啊,佳人啊,甚至是幼儿园的小孩子们都可以把西红柿,当然最好是鸡蛋什么的准备好。当然砸我,我是不害怕的,因为我不过是一个乡野村夫,也不是什么所谓的有知大家,当然也就无知者无畏。再者说,我也已经把草帽蓑衣之类的捂严实了,就更不害怕了。欧克,开始吧。
 
    我一直没弄明白我的启蒙老师们是否合格,因为他们没有很深入地给我讲解过古诗的格律,甚至诗歌分类也讲得模棱两可。就知道不断地让我们背诵,经常一背就是一堂课。当时是特别痛恨,默默唧唧背诵这玩意有什么用啊?不过,现在我弄明白了,我的启蒙老师还就是高明,像大家的老师和自古以来的老老师们一样高明!他们不讲诗词格律规则,不讲诗词意境胸襟,只是严厉地要求我们背诵,那是在让我们把诗词最根本的东西融化到我们的血液里去,让诗词最根本的东西成为我们幼小性灵里的一种气质。所谓“润物细无声”!用心何其良苦啊!我们的启蒙老师是非常合格的!因为通过千万遍的重复背诵,我们已经把诗歌的音律美和传达出来意象融化到我们的骨子里去了。
 
    那么,我理解的“诗词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其一为诗歌的形式。这也是目前争论比较多的话题。我以为,诗歌当然需要形式,但不应拘泥于定式,而是应该追求古诗形式的核心根本:音律美。
 
    一般来讲,诗始于三百篇。那么《诗经》又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说是从民间歌谣、宫廷音乐、祭祀乐歌而来。诗歌,诗歌,就是用来唱的,唱心中所感,唱心中所想,唱心中所恨,是用来抒发胸臆的。因为唱比较酣畅淋漓,也比较合乎人类性情。既然诗歌是从音乐中来,当然也就讲究抑扬顿挫,讲究声音回环的美感。所谓诗歌的平仄对仗,合辙押韵就是为了适合歌唱,营造声音的音律美感。词是从诗歌演化而来,其实更是给现成的曲调写作的歌词,以适合当时时尚歌曲的音律。就象给时下的美声、民族歌曲、流行歌曲写歌词一样,需要讲究词与曲调的和谐。否则,如果把美声的歌词,填到流行歌曲的调子里,先不说歌词能不能和曲调配合和谐,单就勉强唱出来,也估计会把你的寒毛给难受得立起来。
 
    当然,随着时间的演化,后来诗词写作发展成为了有别于一般歌词写作的艺术方式,并结合当时的汉字发声、约定俗成的形式以及后人的总结归纳开始分门别类。但适合歌唱,讲究发音音律美的追求依然是诗词写作所传承的形式的核心,当然也包括新诗的写作。
 
    现在我们写作古诗,最常见的形式是写作律诗,也就是近体诗中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五律、七律和律绝。一般,唐人以前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是古体诗,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也可以说,凡不受格律束缚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当然也有一定的规律,最核心的就是依然要有音律美感,否则就不太像样了)。所以说,近体诗和古体诗从时间上分是以唐为分界的,从是否遵守严格的格律上讲,近体诗尤其是近体诗的代表 - 律诗,非常讲究格律,而旧体诗却相对自由得多。当然也是因为相对自由,没有严格的成规束缚,所以旧体诗写作大家认为还是比较难的。现在写作旧体诗的人相对不多,尤其是守道大家不太敢写,因为他们活得比较古板。
 
    律诗讲究的非常严格的格律是什么呢?其实也没有多么神秘,不外压平韵,讲平仄,用对仗,避失对,讳失粘,忌孤平,救拗句的一种定型格式。那么定格式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为了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们把这种常见的格式总结固定下来,估计也是为了大家方便参考使用,也就是说总结出一种犯懒的好办法,同时也成为我们评判律诗写作是否入门的一把尺子。当然啦,如果掌握了这种现成的格律,按此写作律诗是无可厚非的,有现成的房子谁不愿意住啊。为律诗守道的诗人们就更愿意大家都住进这个大房子里去了,可以培养粉丝嘛!
 
    这当然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我就愿意按照古人的格律和韵书写,你管不着啊!当然管不着,问题是古诗守道者开始磨叽反对那些不循规蹈矩按格律和古韵书出牌的写作者,我就很不忿儿了。我们不招惹你们,凭什么你们就非得招惹我们呢?!你以为把字摞起来就都得按格律来吗?你以为格律是诗词宪法吗?当然不是,只要从形式音律上符合发声美感,读着舒服,我觉得都是可以的。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此一来,可以依靠的筐子和评判的标准就开始多起来,可就难坏了所谓的裁判们了。我以为,大家都是可以写诗的,想写就可以写,别以为五个字七个字的摞起来就一定要装进套子才行,大不了我们不叫它律诗。
 
    还有一个缘由,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让我不吐不快。随着语言的发展,我们的发音(我指的是普通话发音)发生了很多很大的变化,比如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古诗,会发现古诗并不十分和谐,甚至很不和谐,虽然原来应该是很和谐的古诗。所以我们再用古音古韵作现代的古诗,我倒觉得也不合适了,因为泥古,为了符合古定式和古韵部却写出了并不合乎现代发音韵律的声音,甚至有时候读着还挺刺耳。这违反了诗词从形式上追求音律美的原则。《平水韵》、《诗韵全璧》等古韵书是依照当时的官话编写的,目的是方便大家写作时检索同韵字。也许是人类有崇拜权威的毛病,导致渐渐官方或牛人的韵书竟然成了大家写作时要遵守的条例,真是让你没辙!入声字有的现在还存在,有的已经消失了,如果还死抱着已经消失的古代入声发音或地方方言发音来作诗,实在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易中天同志也曾经和一个说易先生不懂格律的人论战过,把古代发音和近代发音的区别掰开了揉碎了地讲了一大篇。结论是,对方是北方人,不懂入声发声,也就不追究批评者的责任了。我想易先生这样讲,多半是为了论战的需要和调侃,并不是出于泥古而真心推崇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用古音平仄和音韵来写作古诗吧(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揣测臆度,因为我并没有资格和易先生论道哦)。
 
    大家学习一下古人写作诗歌的方法,模仿练习,掌握成型的格律模式,以养成音律美感,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我的启蒙老师虽然没有意识到诗歌背诵的原始目的,但他们的作法却非常值得传承。有小孩子的,可以用此法让孩子体味感觉人类发音的韵律美,是非常不错的方法。《红楼梦》里的香菱很可爱,但可不要象她作诗那样拘泥古板。把自己想说的性情感受按骨子里的音律表达出来,忘却一切成规,不拘格式,多半就是好句子。千万不要先钻到房子里,抠平仄妥贴,苦思何韵合适。当然后期润色还是应该的,若几年以后机缘巧合有了好字,再改也行啊。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古诗写作,多么难得,多么值得鼓励啊!请那些守道者们不要打击他们的热情,不要指手划脚评判他们是否遵守格律,因为他们不需要你们作为裁判,也不想把自己抒发胸臆的文字归类到唐诗宋词里面去传世,也不过是想借一点古代诗词古色古香的味道罢了。
 
    以后再说意境技巧之类的话题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